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際社會對白紙運動的反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許多地區的政府首腦和政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發生的白紙運動表示關注,部分政客表示同情抗議者。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發言人勞倫斯表示:「我們呼籲(中國)當局依照國際人權法律及標準回應抗議活動。任何人都不應因為和平表達意見而被任意拘留」。該事件也得到了除中國大陸外全球眾多媒體的報道。
各大洲
中華民國(臺灣)
- 外交部發言人兼公眾外交協調會執行長歐江安於例行新聞說明會上表示關切,並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儘速採取合理適當的防疫措施、逐步調整與放鬆不合理的管制,讓中國大陸社會早日回歸正常。[1]
- 陸委會表示關切,並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儘速回應人民訴求,調整不合理和過當的限制,且以理性和平的態度處理事件。[2]
- 民進黨發表聲明,表示密切關注中國白紙革命,人民向政府表達訴求是基本權利,中共當局必須正視人民的聲音。[3]
- 民進黨副秘書長,太陽花學運學生領袖林飛帆,在臉書呼籲大家一同關注、聲援白紙革命,也呼籲中共不要用鎮壓手段對付中國民眾。[4]
-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臉書發表「民主自由 人權無價」八字。呼籲北京當局「傾聽、正視人民需求,才能避免衝突擴大」。同時在臉書發起藍營立委集體更換頭像的活動來支持白紙革命。[5][6]
-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立法委員江啟臣更換其臉書頭像為白紙以聲援白紙革命,表示「理性面對人民訴求是政府的義務,照顧人民是政府的責任,自由民主是普世價值」並呼籲其他人士響應,隨後多位國民黨立委相繼響應。[6]
- 海基會代理董事長許勝雄指出,中國大陸防疫封控措施讓人民產生極大心理與生存上的壓力,這次示威範圍、人數,反映出民眾積壓已久的不滿情緒[7]。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朝鮮兩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外貿官員對此次示威深感震驚,他們稱:這種示威遊行在朝鮮本土不可能允許。除此之外,他們對示威者直接指明要求習近平下台感到非常吃驚。[8]
Remove ads
英國
- 首相蘇納克辦公室的發言人表示,「逮捕只是工作的記者令人震驚,不可接受。記者必須能在沒有恐懼和威脅的情況下工作。」[9]此外,蘇納克在當地時間2022年11月29日舉行的有英國商界領袖和外交政策專家參與的倫敦市長宴會上說,面對國內示威,北京「選擇進一步鎮壓,包括襲擊一名BBC記者」。他說:「我們認知到中國對我們的價值觀和利益構成了系統性的挑戰,隨著中國走向更加獨裁,這一挑戰變得更加嚴峻。」 [10]
- 商務大臣夏普斯譴責,有記者在上海採訪反封控示威時遭到中國警察逮捕與毆打的行為,並表示有關行為「令人無法接受」,「無論發生什麼狀況,新聞自由都應是神聖不可侵犯」。[11]
- 英國政府就BBC記者愛德華·勞倫斯遭逮捕一事傳召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大使鄭澤光。英國外交大臣詹姆士·柯維立稱該事件「極為困擾」,並強調「捍衛新聞自由至關重要」[12],亦表示北京應當尊重公民針對當前抗疫政策示威的權利。[13]
德國
- 總統法蘭克-華特·史坦麥爾表示,他「理解」中國的抗議者對嚴厲的清零政策的「厭煩」。他說,「我們都記得我們自己與新冠病毒的鬥爭,以及它所代表的負擔。」「我們可以想像,這對中國人來說是多麼大的負擔,因為中國的措施要嚴格得多,已經實施了很長時間,而且還在進一步收緊。」他還表示「希望中國當局尊重表達和示威自由的權利」。[14][15]
- 德國政府發言人史特芬·海貝施翠表示,建議中國引進BNT疫苗(復必泰)對抗疫情,歐洲在接種mRNA技術疫苗的經驗很好,總理朔爾茨訪京時已表明這一點。[16]
美國
-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約翰·柯比11月28日於白宮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對於中國多地抗議,總統拜登「肯定非常關注此事」,柯比表示:「總統不會為世界各地的示威者發聲,因為示威者自己會發聲。」但他強調,美國支持示威者和平抗議的權利[17]。12月2日,他進一步表示拜登政府一直在談論「我們如何認真對待自由集會和言論自由以及和平抗議的權利,我們將繼續這樣做,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伊朗或其他任何地方。」,「政府正在密切關注抗議活動,並公開反對使用暴力。 」,「我們相信,我們也說過,任何政府——無論是民主政府還是獨裁政府——都不應該脅迫、恐嚇、傷害或阻礙人們和平抗議的能力。」[18]
- 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表聲明指出:「我們長久以來都一直強調,在美國和世界各地,人人都有和平抗議的權利,這包括中國在內。」同時表示,美國專注於對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方法」,包括提高疫苗接種率,直言「我們認為中國想要透過清零戰略來遏制這種病毒,將會非常困難」。[17]
- 美國駐華大使館發表聲明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擴大疫情防控措施,包括居家隔離、大規模檢測、場所關停、交通中斷、封控等等,鼓勵居留中國的美國公民為自己和家庭成員保存14天的藥物、瓶裝水和食物供應,伯恩斯大使和其他官員已經定期向中國高層提出對其問題的關切[19]。
- 美國參議院中,由共和黨籍國會議員托德·揚、丹·沙利文、民主黨籍國會議員傑夫·默克利、少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領銜,包括兩黨42名聯邦參議員聯署致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的公開信。信中表示:「我們正在非常仔細地關注中國目前針對貴國政府政策的和平抗議活動。我們也在密切關注中國共產黨對他們的反應」,「1989年,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對和平抗議的中國學生進行了暴力鎮壓,造成數百甚至數千人死亡。」,「我們以最強烈的措辭警告中共不要再次對只想獲得更多自由的和平中國抗議者進行暴力鎮壓。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們認為美中關係將面臨嚴重後果,造成巨大損害。」[18]
- 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馬克·沃納表示,國會議員在公開反對中共對待抗議者方面比白宮有更多的自由,他說「我們不想為(中共的)宣傳機器買單」,「如果他們能夠將這描繪成一種反華或西方的陰謀,那就會破壞那些試圖與之站在一起的抗議者。」[18]
-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他支持在中國反對防控措施的抗議活動。他表示:「無論是在中國,伊朗還是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我們支持各地民眾的權利,支持他們和平集會和言論自由權。」 他還補充說,將在2023初訪問中國時把該問題提到議程。[20]
加拿大
Remove ads
國際組織
媒體報道
美國
- 《華爾街日報》在報道中表示:「考慮到在中國,監控的力度之大、範圍之廣,以及異見人士可能面臨的後果(包括長期監禁),上週末的抗議活動相當引人注目。」,「在中國,公開表達憤怒的情形並不常見,在過去十年裡,中國對異見人士的打壓力度已經加強。除了民族主義情緒的爆發,如反日抗議活動,在中國多個城市爆發對同一問題的抗議活動幾乎聞所未聞。自1989年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以來,中共曾允許一些地方性的示威活動,但把防止全國性的抗議活動作為一項優先事項。」[24]
- 《紐約時報》指出,若這些對清零策略的共同不滿最終演變為野火燎原般的示威,那麼就會如同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一樣成為中共的噩夢。報道還引述重慶市的一名男子在一段視頻中宣稱,「這個世界只有一種病,它叫不自由和窮,我們現在全占到」。[25]報道指出,這次抗議中要求政治變革的人群標誌著被壓制下去的異見思想的復甦。在習近平統治了10年後,異見思想似乎已不復存在,但它們在網絡審查的縫隙中、在小型私人書店裡、在讓不同世代的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的非正式社交圈裡倖存了下來。[26]一篇報道稱,「中國的抗議生動地呈現出習近平政府與人民的距離有多遠。」[27]
- 《赫芬頓郵報》刊出兩名上海外籍居民的這一段時間的經歷。兩人講述說,大部分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已經離開了這個國家。上海居民如此憤怒的原因和不規範的封控政策有直接關聯。[28]
英國
- 路透社說,要測量這次從1989年以來的規模最大的抗議示威活動的民眾情緒的強烈程度非常困難。人們都知道當局通過無處不在的攝像頭正在無時無刻地關注著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每年所投入的巨大維穩經費以及以此所建立的無孔不入的維穩體系,給中國提供了鎮壓異見勢力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和手段。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次在各地發生的騷亂中,人們只敢發洩對長期被禁錮在家導致的不方便,對如此不近人情的封控覺得沒有必要,而卻不敢再往前邁進一步,把不滿的矛頭指向中共和它獨斷專行的領袖習近平。[29]
- 《衛報》則指出:「在中國,大規模公眾抗議是罕見的,在習近平的領導下,異議空間幾乎都消除了,迫使公民大多在社交媒體上發洩不滿,他們在那裡與審查員玩貓捉老鼠游戲。」[30][31]
- 《獨立報》認為,中國政府似乎「大大低估」了人民對「清零」政策日益增加的不滿。「比起習近平的其他政策,『清零』更能反映他的統治、以及他的社會管控和專制官僚機器。烏魯木齊的抗議活動本身就值得注意,因為新疆是中國控制最嚴格的省份之一:那裡的維吾爾穆斯林少數民族不得不忍受多年的嚴酷壓迫。」,但報道認為「目前的抗議活動會對習近平的統治造成致命打擊是天真的想法,考慮到中國當局對社會的控制幾乎無所不在,出現批評習近平的權威的更大膽的口號是一個重大的考驗。」[32]
德國
- 《南德意志報》發表報道並評論,「沒有人預言一場革命正在醞釀。抗議者沒有組織、沒有共同的訴求方向,而黨和如今已經數字化的監控機器的權力幾乎沒有上限。盡管如此,這個抗議之夜不同尋常。它發生在中共二十大舉行後不久,而習近平的權力在會議上再次得到了鞏固。也或許它正因此而在眼下發生,因為這次黨代會給人民帶來的是又一次苦澀的失望。」[33]
- 德國電視一台報道說,抗議活動在多個城市繼續擴大。民眾在發洩對嚴格的清零防疫政策的怒火。在上海的抗議活動成為公開反對國家和黨的領導人習近平的活動。民眾要求習近平下台,要求自由和結束封鎖。這在沒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示威遊行權的中國,是極其罕見的。但中國繼續堅持清零戰略並且為此在世界上形單影隻。而警察在上海將民眾為哀悼烏魯木齊火災死者獻的鮮花搬走,也讓民眾不能理解[34]。
- 《商報》報道說,許多人越來越不願意向嚴格的防疫措施低頭。騷亂正在爆發。上海、南京、北京等地都出現了抗議活動。視頻顯示,民眾高呼「為人民服務」和「我們要自由」。2022年春天,上海剛封城兩個月時,當時已出現了罕見的抗議活動。在中國各地,民眾現在互相播放轉發抗議活動的視頻,以表達他們多麼絕望。[35][36]
- 《時代周報》寫道:中國嚴格的清零政策導致越來越多的抗議活動。這種針對政府和中國頭號人物的公開抗議在中國極為罕見。當前的抗議活動顯然不僅僅是為了要求放寬清零戰略,它們還顯示出民眾對當前執政風格政府作風的普遍憤怒和不滿。[37][38]
- 《法蘭克福匯報》報道說,有數千名中國人在上海匯集,抗議新冠防疫政策、共產黨和習近平本人。在其他地方,也出現了抗議活動。清華大學學生要求民主,法治和言論自由。中國領導層的回應是繼續嚴厲,但有所讓步。中國的抗議活動大多局限於當地問題,例如環境或銀行業醜聞或拖欠工資。但這次不一樣了,人民的憤怒劍指共產黨。從共產黨領導層的角度來看,抗議活動來自不同的社會群體,這肯定是令人擔憂的事。北京眾多封鎖安置點的居民顯然受到抗議活動的鼓舞,大聲要求開放,並要求在檢測呈陽性時有權在家自我隔離。北京地方政府周日宣布了有限的寬鬆政策。新疆地方政府也宣布會逐漸放寬防疫措施,有居民表示確實已有所鬆動。顯然,政府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安撫示威者,爭取時間。[39][40]
法國
- 《觀點》週刊指出,在抗疫政策上,中國官方的言論與實際執行似乎是兩個平行世界,中共二十大之後,中央政府發布了20項寬鬆措施包括放鬆對國際旅客的限制等,但這些放鬆不應該視為 「清零」政策的改變,因為當局所謂「動態清零」,意味著任何措施都有很大實施的空間。[41][42]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認為,此次運動讓世界看到了生於網際網路長於網際網路一代人的號召力行動力和堅守人性底線的道德力。文章形容道,「一場自發的無字白紙抗議運動迅速蔓延,民眾瞬間忘記恐懼,義無反顧,喊出億萬人民的心聲」。[43]
- 《費加羅報》表示,在釋放出種種可能放鬆對疫情管控跡象的同時,北京正在加緊鎮壓此前敢於挑戰政府的抗議者。警方正在使用包括通過電話數據進行地理定位、或專家進行面部識別等方式在內的各種現代化手段,追蹤每一位抗議者的行蹤。曾舉行了示威抗議的上海烏魯木齊中路和北京四通橋等場所均受到嚴密的安全措施封鎖,以防止抗議者於周末再次返回。[44]
- 《解放報》強調,中國一方面加緊鎮壓,另一方面卻在放緩對疫情的管控。放鬆管控雖然令世界衛生組織感到欣慰,卻也頗令有關方面專家感到擔憂。引發他們擔心的,首先是中國老年人口的疫苗接種率極低,其次則是中國疫苗的保護性遠低於mRNA疫苗。報道引述愛丁堡大學一名教授(Devi Sridhar)在《衛報》上刊出的一篇專欄文章內容,發出警告指出:如果中國放棄封禁措施,任由一大波感染爆發,將導致極高的死亡率。並將使本已脆弱的醫療體系不堪重負。[45]
- 法新社指出,白紙起先是用於抗議中國的防疫限制,隨後更擴大為呼籲言論自由和政治權利的示威活動,且演變為繼89年六四事件之後最大的示威活動。且示威者舉一張A4空白紙,既象徵言論自由的缺失,也代表了不能說的一切[46]。
新加坡
- 端傳媒發表文章《從負到零的中國抗議:如果轉折點沒有來,是因為現在才是開始》,作者鄭昶人認為,在習近平強化黨權的方針下,公民自發的反對運動偃旗息鼓已久,可以說中國的公民社會不只是歸零而是倒退到了負數。在悼念烏魯木齊遇難者的哀傷和針對清零政策的不滿之中,中國的公民運動至少完成了從負到零的重現。之所以是零,是因為現在才是新的開始。文章說,多地抗議活動之間的聯繫並不足夠明晰,多米諾式的範圍擴大並不能形成針對動態清零政策本身的運動,而是很容易停留在自己解封就行。運動的主要訴求和動機都在於民生、經濟,而這實際上並不是解封能馬上解決的,甚至很可能也是解封無法解決的。運動需要延續存在,要麼尋求一個更有力的身份動員機制,要麼就只能在更高層次尋求更宏觀的聯繫,捲入更多訴求。因此最意外也最重要的是從南京傳媒學院開始的大學呼應和白紙抗議,明確地提出了高於解封的聯繫,真正具備成為政治運動的潛力。[48]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