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圓通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圓通橋,曾用名為廣濟橋、大通橋[1],是一座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的大橋,連接龍豐與橋西兩地。該橋始建於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而現今的南側橋梁於1992年10月動工建設,1993年8月1日開放車輛通行[2];現今的北側橋梁於2013年12月21日拆除重建[3],並於2014年10月31日開放車輛通行[4]。
該橋梁位於惠州西湖甘公堤[5]:1243,是惠州西湖「五湖六橋八景」中「六橋」的第六橋[1],亦是惠州西湖的南湖與豐湖的分界線[6]。
Remove ads
構造
現今的圓通橋為惠城區的一組橫跨西湖的大型橋梁,分為南、北兩幅橋面,長分別為93.4米及80米[7],寬均為19.5米[8]。每幅橋面均設置單向3根行車線,內側布置1.5米寬的綠化帶,外側布置2.5米寬的非機動車道、2米寬的綠化帶及3米寬的人行通道[8]。
該橋兩幅橋面的欄杆均以漢白玉砌就,雕刻有竹葉圖案,並懸掛有「圓通橋」三字標識銘牌[9]。值得一提的是,拆除前的老圓通橋欄杆亦有類似銘牌,惟該銘牌與新建欄杆尺寸不合,且色差過大,故未能重新掛上;該銘牌後來保存於惠州市公用事業管理局[8]。
歷史
圓通橋始建於明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由當時的惠州府知府甘公亮在豐湖甘公堤上修建[10],最早的形態為紅石拱橋[5]:1243;而在不晚於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時,該橋已被稱作「大通橋」[11]。清朝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當地僧人正修向公眾募資修繕該橋及甘公堤[12]。
惠樟公路在1928年通車至堤西竹園角車站(今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之後,為方便交通,讓汽車能夠到達西湖另一側的水門車站,惠樟公路會董事饒靜寰於1932年把紅石拱橋形制的圓通橋改建為7米高的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梁,使得這座橋梁由此成為交通樞紐[13]。1933年,畫家高奇峰提議在橋上加裝橋欄,並獲公路會採納。1935年,橋下又修建兩個拱門及10個涵洞,並將堤壩增高1米有餘[5]:1244。1938年,侵華日軍入侵惠州,並將該橋炸毀。之後,永平鄉鄉民捐資,用竹木搭設便橋以恢復交通[5]:1244[14]。1946年,當地百姓再度募捐,重建該橋為鋼筋混凝土拱橋[5]:1244。
1969年,縣級惠州市人民政府投資人民幣7萬元,將該橋改建為單跨雙曲拱橋,同時拓寬橋面。1982年,廣東省財政廳下撥人民幣24萬元再度擴建該橋,由惠陽地區公路局設計,惠州市市政工程公司負責實施[5]:1244。翌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再投資20萬元,在橋面增加一層整體鋼筋混凝土以增加過橋車輛承受力[13],同時將橋面拓寬至12米,並新嵌池橋碑[5]:1244,安裝鑄鐵鏤花欄杆[13]。
1992年10月,為疏導城市交通,地級惠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在既有圓通橋靠近南湖一側加建新橋,稱新圓通橋或圓通二橋[5]:1244-1245[13]。新橋在1993年8月1日啟用,與老圓通橋組成橢圓形雙橋景觀;同時,老圓通橋改為單向通行,新圓通橋亦同樣是單行線[2]。
2009年,老圓通橋經有關機構檢測後被評定為E級橋梁,該機構指該橋梁總體工作狀態差,多個指標不符合要求,且拱肋多個位置有開裂情況。為此,惠州市有關部門在翌年對老圓通橋跨中處安裝鋼管作臨時加固之用[6]。2011年8月,惠州市公用事業局發布了老圓通橋拆建工程諮詢勘察設計招標通知[15]。2012年3月1日[16],惠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公布了《惠州市惠城區老圓通橋拆建工程方案設計》(草案),提供了拆除老圓通橋並加寬新圓通橋、拆除兩幅橋面並新建直線橋、拆除兩幅橋面並在老圓通橋線位上重建新橋等三套走線方案供民眾票選[16]。2013年8月21日,惠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完成圓通橋拆建工程的招標工作,確定施工期限為365天[17],並選定拆除老橋、加寬新橋的方案[10]。而為準備橋梁拆建工程,施工方於該年10月在兩幅橋梁中間修築一條12米寬的臨時通道[18],並在11月排走該區域的湖水[19],又另行安裝3條內徑為1米的水泥預製管保證南湖、豐湖湖水流通[18]。
2013年12月21日上午,圓通橋拆建工程正式開工,老圓通橋隨後被拆除[1]。2014年10月31日晚上,新建的圓通橋北幅橋面正式開放車輛通行[4]。11月3日,新圓通橋(即既有圓通橋南幅橋面)暫時關閉以更換伸縮縫,臨時通道的通行方向亦被改變,以承接南幅橋面的車流[20]。24日晚上,拓寬後的南幅橋面重新開放車輛通行[21],臨時通道則在28日被拆除[22],橋體隨後被鋪設一層花崗岩[23]。
Remove ads
連接道路
- 鵝嶺北路
- 鵝嶺北路橫街
- 環城西路
- 後所街
- 長壽路
行經公共運輸
關聯藝術創作
明代詩人陳運曾賦《大通橋》詩,描寫自大通橋北望所見景象[13]。詩云:
“ | 源有桃花澗有蒲,倏然一望恍蓬壺。忘機亭上群鷗集,堪作人間水墨圖。 | ” |
——陳運,《大通橋》[24] |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