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民所得
經濟學名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民所得(英語:National income, NI,中國大陸稱作國民收入,香港稱作國民收入、本地居民收入),為反映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因此常被使用於總體經濟學的研究中,亦是國際投資人非常重視的國際統計項目。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9月3日) |
反映國民所得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為國民總所得(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及國民淨所得(Net national income, NNI),前者計算一段特定時期國民的總體所得,後者則計算總所得扣除折舊。理論上,此兩個數字應分別等於國民生產毛額(GNP)及國民生產淨值(NNP)。
Remove ads
計算
國民所得涉及生產的概念,是指投入生產要素(如資金、勞力、土地及企業才能)的結果,所以純從資產價格變動而取得的利潤並不計入。
另外,「國民」(national)一詞,在香港又譯作「本地居民」,指所有以該國家或地區為經濟利益中心的個人及機構,與其國籍及資金來源地無關。所以,國民亦包括長期(一年以上)在該地區工作的外來勞工及外資分公司。
國民總所得(GNI)是所有生産要素的所得,即等於工資、租金、利息與利潤之總和。此方法得出的是按要素成本計算的國民總所得(英語:GNI at factor cost)。若加上間接稅並扣除補貼,則得出按市價計算的國民總所得(英語:GNI at market prices)。
由於折舊(維持機器等資本的支出)對人們生活並沒有直接幫助,扣除折舊後的國民所得則被另外地定義為國民淨所得(NNI)。
與其他値的關係
由於經濟單位的所得和生產只是經濟活動循環流程中的不同角度,理論上此兩個數字完全相等。因此,國民總所得(GNI)及國民淨所得(NNI)應分別等於國民生產毛額(英語: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及國民生產淨值(英語:net national product, NNP)。
限制
國民所得會被用於反映和比較不同地區居民的富足情況,但其亦受統計上的限制。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國民所得會經常被比較。由於不同地區的人口各有不同,單以國民所得較難作比較。因此,比較前一般會先計算人均國民所得(英語:national income per capita),即以國民所得除以人口,以增加其可比性。
不同地區的國民所得會以不同貨幣單計算。因此,比較前通常會以當期的匯率先作轉換。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購買力平價作轉換,以避免可能匯率的扭曲。
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國民所得亦會經常被比較,為了消除通膨或通縮帶來的影響,通常不會直接比較,而是會扣除價格變動後,計算出實質國民所得(英語:real national income;或稱固定市價的國民所得 national income at constant market prices),才作比較。至於未扣除價格變動的國民所得,則稱為名目國民所得(英語:nominal national income;或稱當時市價的國民所得 national income at current market prices)。
除了以上限制,以國民所得統計經濟表現亦受其他較難消除的誤差,例如:
- 國民所得並沒有包括不在市場進行的生產,如家庭主婦的生產並沒有計入。
- 國民所得並沒有反映資源的投入,如長工時的投入及大量天然資源的使用並沒有計入。
- 國民所得只反映當期的所得,並沒有反映累積的所得。
- 國民所得沒有反映所得分佈。
各國GNI
![]() |
Remove ads
![]() |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