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
Remove ads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曾5次組建。[1]

快速預覽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 存在時期 ...

沿革

黔軍周西成部的第25軍(第一次組建)

1923年夏黔軍第3混成旅擴編為川東邊防軍第2師,師長周西成。1923年9月,該師被川軍第1軍賴心輝改編為川軍第13師。1923年10月第13師被袁祖銘改編為黔軍第3師。1924年周西成率部投靠段祺瑞、吳佩孚後,被改編為北洋陸軍第11師,駐黔北一帶。1926年8月6日,黔軍周西成宣布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2]

  • 軍長周西成
  • 第1師師長猶國材
  • 第2師師長王家烈
  • 第3師師長毛光翔
  • 第5師:1927年2月收編了黔軍馬明亮

1927年7月上旬,該軍被蔣介石編為第6路,總指揮周西成,參加進攻武漢國民政府作戰。1928年秋,黔系李燊第四十三軍回黔時,與該軍發生武裝衝突。第43軍戰敗後投靠昆明龍雲部。1929年4月,龍雲朱旭張鳳春師會同李燊第四十三軍組成滇黔聯軍,發起對第25軍戰爭。周西成受傷溺斃。但第25軍在一舉殲滅了第43軍。戰後,第3師師長毛光翔繼任該軍軍長。

  • 軍長毛光翔(1929年7月,蔣介石任命毛光翔為貴州省主席兼)
  • 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王家烈
  • 第二師師長猶國材,駐安順、興義一帶
  • 第三師師長蔣在珍
  • 教導師師長毛光翔/江國璠/車鳴翼
  • 廖懷忠1個師

王家烈控制貴州後,第二十五軍所部為:

1934年紅軍長征入黔。1935年3月,薛岳吳奇偉部入貴陽。繼之蔣介石至黔,收買王部柏輝章何知重,迫王家烈下台。1935年5月將貴州軍隊按中央軍番號順序改編;

  • 侯之擔部改編為新編第二十五師,師長沈久成,轄2個旅4個團,1936年8月調往四川;
  • 第二師改編為第102師,師長柏輝章;調川
  • 王家烈直轄部隊改編為第103師,師長何知重。調川
  • 猶國材部改編為第121師,師長吳劍平
  • 蔣在珍部改編為新編第8師,師長蔣在珍
Remove ads

鄂軍夏斗寅部組成的第25軍(第二次組建)

前身是湖北第2混成旅夏斗寅部。1926年被編為鄂軍第1師,師長夏斗寅。夏斗寅因發動反對武漢國民政府的叛亂被葉挺部擊敗而聞名中國近現代史。1927年6月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十軍,軍長師長,參謀長朱懷冰。1928年2月25日,因與楊勝治第十軍番號重複,新十軍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軍。1928年底縮編為陸軍第13師,移防湖北大別山地區剿共。1929年夏第13師擴編為第十三軍,軍長夏斗寅,僅轄第13師。1933年,夏斗寅被蔣介石免職,參謀長萬耀煌繼任軍長兼第五縱隊司令暨第二綏靖區指揮官,同年4月晉升陸軍中將。1935年10月改稱為第二十五軍,軍長萬耀煌兼任第13師師長,副軍長盧本棠[3]1936年10月,調往西北地區對共作戰,隸屬西北剿總副總司令蔣鼎文指揮。隴東地方軍閥部隊新編第14師改編為第165師(師長魯大昌),撥入第二十五軍序列。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該軍奉命調往漢中地區駐防。

1937年8月該軍參加淞滬會戰,第165師留守隴東,脫離第二十五軍建制。該軍在淞滬會戰中損失慘重,萬耀煌升遷第15軍團長兼武漢衛戍副總司令,部隊被蔣系吞併。

中央軍第52、第190師組成的第二十五軍(第三次組建)

1938年1月,為加強武漢地區的作戰力量,在武漢以預備第3師改為第52師(師長冷欣)、預備第4師改為第190師(師長梁華盛,3個團長分別為朱岳何恃氣、陳士章)編成的第二十五軍,王敬久任軍長。但第52師在淞滬會戰中損失過重,撤消番號。

第二十五軍組建後參加武漢會戰,在南潯線德星公路一帶作戰。

1939年,該軍隸屬第32集團軍,第二十九軍第40師、第七十九軍第108師改隸第二十五軍;第190師改隸新組建的第十軍

  • 第40師:是該軍的絕對核心,由稅警總團改編,嚴格意義上孫立人的新38師都算是從第40師發展出去的。這個師裝備訓練兵員在國軍都是上乘。師長詹忠言
  • 第52師:師長唐雲山
  • 第108師:東北軍出身。師長張文清兼副軍長

該軍隸屬第三戰區,在荻港鎮貴池的方向作戰。1940年,張文清任該軍軍長,溫鴻劍詹忠言任副軍長。參加皖南事變。1942年5月,第52師轉隸第二十八軍,同時將第四十九軍暫編第13師撥入,羅哲東任師長。1943年10月5日黃百韜任軍長,唐雲山韓文英任副軍長。1944年駐江西雩都。暫編第13師裁撤;第一百軍新編第75師改隸該軍。

1945年抗戰勝利後,移防江蘇揚州,對蘇中新四軍作戰。將原轄第75師改隸第七十軍,另將被裁減的第五十軍第148師改隸該軍。1946年5月該軍改為整編第25師,隸屬第1綏靖區

  • 師長:黃百韜(1948年7月升任第7兵團司令官)/(48年7月)陳士章
  • 整編第40旅:陳士章/(48年8月)曾正我
  • 整編第108旅:唐名標(黃埔系)/(47年)楊延宴
  • 整編第148旅:川軍范紹增的基幹部隊,後被中央軍嫡系化。師長廖敬安豫東戰役損失慘重。調往宿縣地區整補,由徐州剿總直轄。

1948年9月該師恢復軍級建制,隸屬第7兵團:

  • 軍長陳士章
  • 副軍長楊廷宴
  • 參謀長陶修
  • 第40師:師長曾正我,副師長杜聚政
  • 第108師:師長李世鏡
  • 第148師:師長劉清昶,在宿縣戰役一夜被殲。

1948年11月20日,該軍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中,被華野全殲於江蘇邳縣碾莊圩地區。

Remove ads

1949年在福州組成的第二十五軍(第四次組建)

1949年1月為加強長江防線的防禦力量重建第25軍

  • 軍長陳士章
  • 第40師師長曾正我
  • 第108師師長任培生
  • 第148師(師長不詳)

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戰役中該軍退往福建境內,被編入李延年第6兵團,擔任閩清福州閩江沿岸防禦。1949年8月,福州戰役中軍部和第40、第108師被殲滅,殘部逃到廈門。

1949年在廈門、金門組成的第二十五軍(第五次組建)

1949年8月初,第121軍與第5軍併編為第5軍,轄第200師、第325師、第350師,軍長沈向奎(福建紹安人,黃埔軍校第四期,原第121軍軍長)。於1949年8月下旬移防金門,改番號為第25軍,撤銷第325師(因該師副師長陳言廉投共),嗣又以空軍警衛部隊,成立第40師、第45師。再撥出第200師,使與第9軍之第166師,重新編成第5軍(軍長李運成[4][5]

  • 第40師:空軍警衛第1旅與福建地方部隊改編,師長范麟(四川資陽人,中央軍校第六期,原空軍警衛第1旅旅長),副師長陳維金。

1947年8月,空軍特務旅改編為空軍地面警衛司令部,下轄兩個旅,空軍警衛第一旅駐地在上海。1949年5月由上海撤退來台,高雄旗山、美濃一帶整訓。1949年8月因福建戰況吃緊移防金門,與福建地方部隊合併改編為第40師。師長由原空軍警衛第1旅旅長范麟少將擔任。轄118團(原空軍警衛第4團)、第119團、第120團(福建地方部隊)[6]

  • 第45師:空軍警衛第2旅與福建地方部隊改編,師長勞聲寰(廣東南海人,中央軍校第六期,原空軍警衛第2旅旅長兼入伍生總隊隊長)

1947年8月,空軍特務旅改編為空軍地面警衛司令部,下轄兩個旅,空軍警衛第一旅駐地在漢口。1948年12月時下轄空軍警衛第3團、第6團、第7團(駐地南京),共4600餘人。1949年12月底,第2旅撤退來台,駐防台中、南投地區整訓。1949年6月20日運往廈門。1949年7月23日「東南沿海軍事會議」決議將空軍警衛第2旅擴編為陸軍師級單位,所需人員與裝備由福州綏署負責籌撥。1949年8月16日空軍警備第2旅整編為陸軍第45師。師長由原空軍警衛第2旅旅長勞聲寰少將擔任。其中第133團、第134團由原空軍警衛第2旅三個團整編,第135團由第50師移撥149團、第150團2000餘人編成。第45師編成後負責廈門鼓浪嶼防務,於1949年9月移防金門,駐防金東沙美附近,官兵約4500人[7]


10月25日凌晨,與來犯的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爆發衝突,也就是古寧頭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第25軍與孫立人青年軍第80軍第201師第601、602團和胡璉的第12兵團第18軍與第19軍成功守衛金門。

古寧頭戰役結束後,第25軍裁撤。

  • 第40師移歸第52軍,師長范麟升任第52軍副軍長。其後第40師於1952年國軍整編時裁撤,人員併入第33師第34師
  • 第45師移歸第19軍。曾參加東山島戰役,於1955年1月與海軍陸戰隊第2旅併編為海軍陸戰隊第1師,是國軍部隊中少數歷史兼跨陸海空三個軍種的部隊。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