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際音標手寫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際音標手寫體(英語:Cursive forms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即國際音標的草書形式,來源於早期的國際音標規範,用來在手稿和田野調查等情況中使用。然而,在1999年的《國際語音協會手冊》中寫道:

國際音標中有手寫體形式,但很難確定目前還有多少仍在使用。過去,記錄話語的唯一方法是手工標音,手寫體可能得到了廣泛運用,並且速度很快。現在,由於書寫體難以辨認,大多數人傾向於使用與印刷體非常接近的手寫形式[1]

發展

Thumb
1912年版《國際語音學學會原則》中提出的IPA手寫體形式。有兩個字母已經過時了:⟨ǥ⟩現在是⟨ɣ⟩,⟨⟩現在是⟨ɸ⟩。
ThumbʈɖɟʔɓɗɳȠɲŋɫɬɮɭʎɽɼʀɸβθðʃʒzɹᶊᶎçɕʑɣʕɦɥʋʇʖʗɛaɑɔøœəʌæɐɜɪʊʏɒɤɯᶏᶗᶕː
1949年版中出現的國際音標手寫體。將滑鼠懸停在圖片上,可以看到現代的印刷字母。點擊任何一個字母,可連結到相應的文章。

示例

以下內容來自1912年的手冊中。

Thumb
用「北部英語」說的《北風與太陽
更多資訊 國際音標, 原文 ...
Remove ads

參見

國際音標歷史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