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土臭素
一种有机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土臭素(英語:Geosmin)是一種由放線菌產生的、具有新鮮泥土氣味的倍半萜類化合物[2] 以及雨的氣味(潮土氣味)[3]。飲用水中的土臭素與2-甲基異莰醇是引起異味的主要原因,並且人對土臭素的氣味十分敏感,自然水體中每升含6納克至10納克的土臭素,就可以被人所感知到[4]。甜菜的泥土氣味、天氣乾旱後降雨時空氣中的氣味或當土壤被翻動時所產生的氣味(潮土油)都是由它引起的[5]。
土臭素也可以看作是雙環醇,是十氫化萘的衍生物,分子式為C12H22O;名字取自希臘語的γεω「泥土」和ὀσμή「氣味」,美國生物化學家Nancy N. Gerber(1929-1985)和生物學家Hubert A. Lechevalier(1926-2015)在1965年創造了Geosmin這個詞[6][7]。
Remove ads
產生
許多藍綠藻、放線菌以及一些真核生物都是產生土臭素的生物來源,浮絲藻屬、膠鞘藻屬和魚腥藻屬是最主要的產生土臭素的藍綠藻,鏈黴菌屬是主要產生土臭素的放線菌[4][8][9][10]。當這些細菌的數量急劇減少時,便會向地表水中釋放出土臭素,周期性地產生泥土氣味。在酸性環境下,土臭素會被分解為無氣味的烴類[6]。
2006年,一種通過雙功能天藍色鏈黴菌酶生物合成土臭素的方法被發現[11]。該土臭素合成酶通過兩步反應直接催化法尼基焦磷酸轉化為土臭素[12]。儘管控制合成土臭素和2-甲基異莰醇的合成酶基因被挖掘、生物合成機制被提出,但生物調控產生土臭素的關鍵機制仍不明確,亟待研究[1]。
然而並非所有藍綠藻都能生產土臭素,分子生物學分析發現,土臭素合成酶的基因geoA只存在於能產生土臭素的藍綠藻物種,而不存在於不能生產土臭素的藍綠藻種中[13]。
影響
有研究報道,人類的嗅覺系統對土臭素極其敏感,甚至可以感受到低至0.4 ppb濃度的土臭素存在[14]。
部分淡水魚的土腥味,也來自於土臭素,如鯉魚和鯰魚[15][16]。土臭素和2-甲基異莰醇在脂肪和肌肉組織中富集,由於會在酸性條件下分解,這些魚在烹飪時會加入食醋,來減少土味[17]。飲用水中含有土臭素及其對映體時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通常會讓消費者認為是水質差的緣故[18]。
去除
有報道稱,不能通過標準處理工藝從飲用水中去除土臭素[20]。雖然可以通過粉末活性炭(PAC)或其他強氧化劑來有效減少飲用水中的土臭素及2-甲基異莰醇含量,但由於各地區水質的化學性質差異和公共事業成本等原因,很少會針對土臭素進行額外的去除操作[21][22]。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