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聖·伊維爾教堂 (哈爾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聖伊維爾教堂(俄語:Храм в честь Иверской иконы Божией Матери,直譯:「伊維爾聖母像奉獻教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霽虹街工廠胡同(原軍官街,俄語:Офицерская улица)7-4號,原為俄羅斯帝國外阿穆爾軍區的軍用東正教堂。該教堂內供奉伊維爾聖母像,現已停止宗教活動。
歷史
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教堂由駐哈爾濱的俄羅斯帝國外阿穆爾軍區司令官契恰科夫(又譯「切切雅可夫」)中將及下屬官兵捐資修建。建成後,曾經為在鎮壓義和團運動及日俄戰爭中陣亡的俄國官兵進行祈禱,並將這些陣亡官兵的骨灰移至教堂埋葬,陣亡者名字刻在教堂牆壁上[1][2]。1920年冬,白俄將軍弗拉基米爾·卡普佩爾安葬在該教堂北側牆下[3]。
1927年,主教季米特里與基輔音樂學院自由藝術家芭拉諾娃波波娃在該教堂創辦哈爾濱音樂訓練班,開設小提琴、鋼琴、聲樂等課程[2]。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堂停止宗教活動,教堂頂部的六座「洋蔥頭」被拔除,但建築本體保留。教堂內的聖母像、基督復活圖、聖塞拉夫衣圖、聖尼古拉畫像等藝術品保留至今[2]。1998年,該教堂建築曾計劃進行拆除,後經媒體報道,哈爾濱市民才得知原來以為已毀滅的該教堂仍存在,只是已經很殘破[3]。該教堂被定為哈爾濱市二類歷史建築、II類保護建築[1][2]。
2006年12月1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同意,俄羅斯方面將該教堂埋葬的卡普佩爾遺體運回俄羅斯境內。根據莫斯科電視台隨行報道,遺體經伊爾庫茨克轉運,2007年1月13日在莫斯科的頓河修道院重新下葬。
2015年,哈爾濱站改造工程開始。2017年7月10日,作為哈爾濱火車站北廣場改造工程一部分,聖伊維爾教堂修復工作啟動[3][4]。2017年9月,隨著哈爾濱站北廣場站改工程基本完成,聖伊維爾教堂的修繕也基本完成;原本蔥頭頂上的東正教十字架未被修復,而是用簡單的棍狀物替代。2019年8月,蔥頭頂上的東正教十字架恢復。
-
教堂舊貌
-
教堂舊貌
-
教堂舊貌
-
教堂外壁上的歷史建築標牌
-
2012年,修繕以前的教堂外觀
Remove ads
建築
該教堂為折衷主義建築,磚木結構。設計師為德尼索夫[5]。教堂帶有「雅羅斯拉夫」式球型尖塔,設有3個祭壇、5個圓屋頂,面積555.80平方米。平面呈希臘十字式布局,東西長26米,南北寬22米,高27米。主入口位於西側,南北方向各設1個入口。教堂頂部有大型鼓座,鼓座上面建有一大四小共5個蔥頭頂,4個小蔥頭頂以大蔥頭頂為中心,分布在十字形端點[2]。另外在教堂頂部東端還有1個小蔥頭頂[3]。
主入口對面為聖壇,主入口上方有鐘樓,有1個方台向上伸出屋面,方台上有鼓座,二層裝飾有花瓣,鼓座上有1個蔥頭頂[2],合計有7個蔥頭頂[3]。
附屬建築

1920年,在教堂西北角修建了名為「俄人之家」的孤兒院,稱「亞斯立公共護養兒童會」,作為教堂的附屬建築。為俄羅斯風格平房,中央拱門上有隆起的山花。壁面上有約1.7萬塊1.5厘米見方的彩色馬賽克拼貼的鑲嵌畫,寬約3米,高3米。畫面左側一位俄羅斯婦女側立挎籃,上穿棕色衣服,下穿藍色及膝裙子,腿上有白色長襪,畫面右側有一條狗,長尾下垂;婦女身後有樹林,一條小路通往樹林深處,不遠處有座木屋。鑲嵌畫下方寫有紅色的希伯來文[3]。該建築保留至今,是哈爾濱市III類保護建築[1]。
1934年,教堂開設救濟性質的「謝拉菲姆」民眾食堂,並在哈爾濱市各區設立四所孤兒院,現均已無存[3]。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