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地獄廚房 (曼哈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地獄廚房(英語:Hell's Kitchen),有時也被稱為「柯林頓區(Clinton)」,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中城、西城的一個近鄰社區。傳統上,這個近鄰社區被認為是南至34街、北抵59街、東到第八大道、西達哈德遜河的這塊區域。這個地區為曼哈頓中城的商業區提供交通、醫療和倉庫基礎設施的支持。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5月13日) |
地獄廚房一度是貧困或工薪階層愛爾蘭裔美國人的堡壘,但自1970年代以來,地獄廚房在曼哈頓中城的位置改變了它的個性。雖然由於地獄廚房的聲譽而導致該地區的房價長期低於曼哈頓其他大多數區域,但到了1969年,根據都市計畫委員會的《紐約市規劃》報告稱,曼哈頓中城其他地區的發展壓力正促使其他地區的人口駕車前往該地區定居。自1990年代以來,地獄廚房的建築一直處於高檔化階段,這導致租金迅速上漲。因為地獄廚房臨近百老匯劇院和演員工作室培訓學校,所以這裡長期以來都是正處於學習或實習階段的男女演員們的居住地。近年來,一些年輕的華爾街金融家也來此處居住。[3]
地獄廚房是曼哈頓第四街道的一部分,這裡主要的郵政編碼為10018、10019、10036。[1]這裡的巡邏隸屬於紐約市警局的第十和第十八管轄區。
Remove ads
地區邊界

「地獄廚房」這個名字所包含的區域通常是指34街到59街這片地區。而在第八大道以西和43街以北地區,城市分區規定將這一區域的建築為限高在六層。因此,這裡的建築大多比較陳舊,而且往往是僅帶樓梯式公寓。這個片區域所使用的郵政編碼通常是10019和10036。而10019郵局也被稱為「廣播城站」,這是第六大道洛克菲勒中心的原名。[4]
地獄廚房的東部邊界在第八大道上與時報廣場的劇場區重疊;同時其東南部邊界也在第八大道上與服裝區重疊。這裡有兩個重要的地標性建築,紐約客酒店和充滿活力的曼哈頓中心建築群(位於34街和第八大道的西北角)。包括在第八大道過渡區域的地點有:在42街的紐新航港局客運總站、中城驕傲消防站(包括15名消防員在內的整個班次於世貿中心犧牲)、含54俱樂部在內的一些戲院、《宋飛傳》中「納粹湯」的原型餐廳和赫斯特大樓。[4]
地獄廚房的北部邊界與上西城相鄰,57街是這兩個街區的傳統分界線。但是,地獄廚房的北部區域被認為應該向北延伸到59街,與中央公園南部的第八大道(此處第八大道已經改名)接壤。如果這裡被認為是地獄廚房的北部邊界,那麼就與上西城重疊了。57街到59街的過渡區域包括位於哥倫布圓環的時代華納中心、哈德森酒店、約翰·列儂在1980年遭受槍擊後去世的聖盧克羅斯福醫院中心和約翰·傑刑事司法學院。[4]
地獄廚房的南部邊界位於切爾西區,但由於這兩個區都是作為支持曼哈頓中城商業區而存在,因此這兩個街區重疊在一起並且經常被混稱「西區」。這兩區的傳統分界線是34街。它們之間的過渡區域包括麥迪遜花園廣場和紐約賓夕法尼亞車站以北的賈維茨會議中心等。[4]
Remove ads
名稱由來
总结
视角

關於「地獄廚房」名字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這個短語的早期使用來自大衛·克洛科特對於另一個臭名昭著的愛爾蘭貧民窟——曼哈頓的五點區的評論。根據花園城市地區愛爾蘭文化協會(Irish Cultural Society of the Garden City Area)的說法:
當時在1935年,大衛·克洛科特說道,「在我祖國的某些地方,當你遇到一個愛爾蘭人時,你會找到一位一流的紳士;但他們簡直比野人還糟糕;他們甚至卑鄙到沒有資格去擦拭地獄廚房。」他指的是五點區。[5]
而根據科克利·格林威爾(Kirkley Greenwell)發表在地獄廚房街區協會(Hell's Kitchen Neighborhood Association)的一篇在線文章顯示:
沒有人可以確定(地獄廚房)這個標籤的確切來源,但有些人將54街的某個物業單位稱為第一個「地獄廚房」;而另一個解釋則指出,39街某個臭名昭著的建築才是最初的地獄廚房。此外,一個幫派和一個低級酒吧也取過這個名字。……在倫敦也存在類似的貧民窟,而它們也被稱為地獄廚房。[6]
本地的歷史學家瑪麗·克拉克(Mary Clark)解釋了這個名字的來源:
……(地獄廚房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1881年9月20日,當時一名《紐約時報》的記者帶著一份警察的指引前往西30街,他想調查那裡發生的多起謀殺案。他將第39街和第十大道上一個特別臭名昭著的物業稱為「地獄廚房」,並說整個街區「可能是這個城市中最低賤和最骯髒的」。根據這個版本,第九大道和第十大道之間的39街就被稱為「地獄廚房」;但後來這個稱呼被逐漸擴大到周邊的街道。另一個版本的說法則將這個名稱的起源歸咎於當地的一家德國餐廳,因為它的業主將它改名為「地獄廚房」。[7]但最常見的版本還是來自《警探荷蘭弗雷德(Dutch Fred the Cop)》這個故事。弗雷德是一個資深警探,他和他新人搭檔在第十大道附近的西39街觀看了一起小型騷亂。這個新人應該是說「這裡簡直就是地獄」。弗雷德卻回答道:「地獄氣候宜人。這裡是地獄廚房。」[8]
在1929年出版的《反瑪納:紐約故事》一書中指出,1857年恐慌是由於盤踞在「臭名昭著的位於21街和東河的『瓦斯站區(Gas House District)』和位於西30街『地獄廚房』」的黑幫所造成的。[9]
地獄廚房是該街區最常用的名字,即使房地產開發商提供了諸如「柯林頓區」、「中城西區」,乃至「中西區」這樣的替代名稱。「柯林頓區」由紐約市政府於1959年開始採用,試圖將該地區與位於52街和第十一大道上的德維特·柯林頓公園聯繫起來。該公園以19世紀的一位紐約州長名字命名。[10]
Remove ads
發展歷史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相關數據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地區文化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度假景點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犯罪情況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火警分布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醫療健康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郵政編碼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教育培訓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交通運輸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流行文化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 《紐約市》(1989年發表):來自The Cult的音樂作品
- 《地獄廚房》(1997年發表):來自夢劇場1997年所出版之專輯《萬劫不復》內的一首純音樂歌曲,在西53街的電站錄音室內錄製完成
知名地標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3年5月)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