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地長蝽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地長蝽科(學名:Rhyparochromidae)[2],又稱地長椿象科,是半翅目椿象下目長蝽總科下的一個科[3][4],由兩個亞科、超過420個屬、超過2100個物種組成[5][6][7]。
本科昆蟲多為小型種,常被稱為「種子蟲」(seed bugs),因其主要取食種子而得名 [](grok_render_citation_card_json={"cardIds":["c648a4","b67eac"]})。
Remove ads
描述
地長蝽科的物種體型細小(通常長2-5毫米),身體一般呈棕色或有斑駁花紋,適應於土壤或腐殖質環境。有些種類具擬態特徵,如擬蟻類的外形,以避免捕食者 [](grok_render_citation_card_json={"cardIds":["3a1368","24b4fa"]})。前股骨(fore femora)常膨大,用於挖掘或防禦。觸角短粗,半鞘翅(hemelytra)具網狀脈絡。
分佈與棲息地
本科廣泛分佈於全球,尤其熱帶和溫帶地區 [](grok_render_citation_card_json={"cardIds":["3c115c","931231","543c14"]})。在澳洲僅有12屬27種,其中2屬13種為特有種,顯示印太區多樣性 [](grok_render_citation_card_json={"cardIds":["c1015f"]})。埃及等北非地區記錄多達數十種,主要在三角洲和下埃及 [](grok_render_citation_card_json={"cardIds":["1d6087","34f58f"]})。常見於土壤表面、腐殖層或草叢,少數種入侵溫帶如歐洲北部。
生態
多數地長蝽科物種為植食性,以種子為主食(故名種子蟲),有些會捕食小型昆蟲 [](grok_render_citation_card_json={"cardIds":["6008d4","9fd9ed"]})。它們常在土壤中挖掘種子,或在植物基部取食。部分種如擬蟻類會模仿螞蟻以獲保護。少數種被視為農業害蟲,損害穀物種子,但多為有益(控制雜草種子)。
分類
地長蝽科由夏爾·讓-巴蒂斯特·阿米奧及[[讓·紀堯姆·奧迪內-塞維爾]於1843年建立 [](grok_render_citation_card_json={"cardIds":["745978","a003fa"]}),原是長蝽科之下的一個亞科,但現時原來的長蝽科已被提升至總科級。目前分兩個亞科:
- Plinthisinae亞科:僅含Plinthisus及另一個屬,亞科地位有爭議 [](grok_render_citation_card_json={"cardIds":["d78ccd"]})。
- 地長蝽亞科(Rhyparochrominae):包含超過400個屬,分為14個族(如Drymini、Rhyparochromini),佔本科絕大部分多樣性[6]。示例屬:Rhyparochromus、Drymus。這14個族分別如下:
- Antillocorini族 Ashlock, 1964
- Cleradini族
- Drymini族 Stål, 1872
- Gonianotini族 Stål, 1872
- Lethaeini族 Stål, 1872
- Megalonotini族 Slater, 1957
- Myodochini族 Boitard, 1827
- Ozophorini族 Sweet, 1964
- 地長蝽族 Rhyparochromini Amyot and Serville, 1843
- Stygnocorini族 Gulde, 1936
- Udeocorini族 Sweet, 1967
- 地位未定
- Brentiscerus Scudder, 1962
近期分類研究包括2013年對古北區Drymini的修訂(提出2個新同物異名) [](grok_render_citation_card_json={"cardIds":["3e3b73"]}),以及2025年對Neolethaeus屬的回顧(確認27種全球分布) [](grok_render_citation_card_json={"cardIds":["ceeeb4"]})。完整屬列表可參Lygaeoidea Species File [](grok_render_citation_card_json={"cardIds":["212657"]})。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