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地震學
学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地震學是對地震(或廣義的天體震動)以及彈性波在行星體中的產生和傳播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科。該領域還涵蓋地震對環境的影響研究,例如海嘯;其他地震源的研究,如火山、板塊構造、冰川、河流、海洋微震及大氣現象;以及人工過程的研究,例如爆炸現象。

古地震學是運用地質學推斷過去地震資訊的相關領域。地震儀記錄地球隨時間變化的運動軌跡,此記錄稱為震動圖。地震學家是從事基礎或應用地震學研究的科學家。
地震波類型
地震波是傳播於固體或流體材料中的彈性波。可分為三類:穿透材料內部傳播的體波;沿材料表面或界面傳播的表面波;和簡正波(一種駐波)。
體波分為兩類:壓力波(或稱初次波,P波)與剪切波(或稱二次波,S波)。P波是縱波,與壓縮和膨脹相關,其粒子運動方向與波傳播方向平行。P波總是最早出現在地震圖上的波形,因為它們是穿透固體速度最快的波。S波是與剪切相關的橫波,其粒子運動方向垂直於波傳播方向。由於S波傳播速度慢於P波,因此在地震圖上出現時間晚於P波。由於流體的剪切強度較低,無法支撐橫向彈性波,因此S波僅能在固體中傳播。[1]
表面波是P波和S波與地球表面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波具有色散性,這意味著不同頻率的波傳播速度不同。表面波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雷利波和洛夫波。雷利波同時具有壓縮和剪切運動,而洛夫波則只有剪切運動。
體波與表面波皆屬行波;然而,強震亦能使整個地球如共振的鐘般「鳴響」。此鳴響現象由具有離散頻率與週期的正常模式混合而成,其週期約為一小時或更短。極強地震引發的簡正模運動,在事件發生後最長可持續觀測達一個月之久。[1] 簡正模的首次觀測發生於1960年代,當時高精度儀器問世之際,恰逢二十世紀兩大強震——1960年智利大地震與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此後,地球簡正模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地球深部結構的最有力約束條件。
受控地震源
使用人工爆破所產生的地震波,讓人們今天可以探測地底下的石油貯藏、岩石結構、鹽礦、地層的結構和被埋沒的隕石坑等等。但是人工爆炸主要用在淺層的地質勘探,是通過反演算出震波傳遞的速度,分析後可得到地下可能藏有的地質結構和物質分佈。
繪製地球內部結構圖

由於地震波在與地球內部結構相互作用時通常能有效傳播,它們為研究行星內部提供了高解析度的非侵入性方法。其中一項最早的重要發現(由理察·迪克森·奧爾德姆於1906年提出,並由哈羅德·傑弗里斯於1926年最終證實)是地球的外核呈液態。由於S波無法穿透液體,液態核心會在地震對側形成「陰影區」——該區域無法觀測到直接傳遞的S波。此外,P波在外核中的傳播速度遠低於地函。
地震學家運用地震層析成像技術處理來自眾多地震儀的讀數,成功繪製出解析度達數百公里的地函結構圖。這項技術使科學家得以辨識對流單體及其他大規模地質特徵,例如位於核幔邊界附近的大型低剪切波速區域。[2]
地震可以在地球內部引致地震波,通過觀察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導,人們可以了解和推斷出地球內部的結構和構造。對地震波的研究最早的結論之一是地球內部是液態的:縱波可以傳過地核,橫波無法通過地核,而橫波的傳播需要比較堅硬的媒介。現在科學家的認識是,地球的不同深度狀態是不同的,地核又可以分為固態的內核和液態的外核,這都是由地震學的研究得來的。
人們現今可以研究地下數千公尺深的地質構造,如地函中的對流層、岩漿腔,到地核的各向異性等。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人們今日還可以觀察到隕石墜入無人海域的過程和核爆炸,近距離得可以偵測到車輛通過,甚至是人的腳步。
Remove ads
著名地震學家
參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