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坊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發展
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梁太濟認為,唐初以來的大一統局面以及長期的和平環境,又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動亂,那些高門望族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都有了較大的變化,甚至「唯鄭氏不離滎陽」的滎陽鄭氏也都城居了,其他鼎甲之家的遷徙之劇、變化之烈更加明顯。既然遷徙至他處的高門望族,如崗頭盧,澤底李、土門崔家、八寶崔家等所彰示,由於原有郡望已經不能確切予以表識,而另行改用更醒目的稱呼,所以其遷居兩京(長安、洛陽)的房分或家族,改用坊望予以稱呼[2]。
城居以後的高門望族,絕大多數已不再保持宗族聚居形式,雖屬同一祖先或同一房分的後人,分居不同的坊反而變得十分常見。比如「楊氏盛門」,分居於履道坊、靖恭坊、修行坊、新昌坊四坊,他們不僅同屬弘農楊氏,而且同屬弘農楊氏中的越公房。履道坊在洛陽,居住於履道坊的楊憑、楊凝兄弟雖冠以履道坊望,但他們在長安永寧坊又另有其第宅。滎陽鄭氏遷入長安者,出於北祖的鄭餘慶與出於南祖的鄭絪同住昭國坊,可是與鄭餘慶不僅同出北祖,而且還是同祖父堂兄弟的鄭珣瑜,兩人關係顯然遠較鄭絪為近,但卻並未同住一坊,鄭珣瑜與其子鄭朗的第宅另在宣平坊。另外盧光濟所撰《王渙墓誌》中記載「故相國太平鄭公與君有中外之密」,此「相國太平鄭公」經岑仲勉考訂「即鄭延昌,當是住在太平坊,故稱太平鄭相」。鄭延昌亦出自鄭氏北祖,是鄭珣瑜、鄭餘慶的從孫。這樣,滎陽鄭氏北祖的後人遷居長安者,至少分居於昭國坊、宣平坊、太平坊三坊。為了在稱謂上予以區別,當然有多種方法,而更簡便,在中晚唐更為流行的風習,卻是如弘農楊氏越公房四家,滎陽鄭氏北祖三家那樣,以所居之坊分別稱之。《因話錄》中用「永寧少師」和「靖安少師」稱呼兩位宰相李固言和李宗閔,李固言出自趙郡李氏南祖,李宗閔出自宗室小鄭王房,名義上屬於隴西李氏,出自不同郡望的李固言和李宗閔,竟也被人以坊望予以區別。稱坊望的風習,便這樣仿照社會上仍然流行的稱郡望風習,並依傍稱郡望風習,而流行了[2]。
這種稱坊望風習,《國史補》、《南部新書》皆說是「近俗」。《國史補》約成書於唐文宗大和年間(827年-835年)。《南部新書》據卷首錢明易《序》,成書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1016年)。兩者相距約180年。由於《南部新書》所載皆唐時故事,間及五代,其所書「近俗」,實系沿襲唐人,或許即《國史補》的用語,非著書當時之「近俗」。從兩書所舉實例判斷,李吉甫是唐憲宗朝宰相,而靖恭、修行二楊家已是晚唐的風雲人物,則《南部新書》之「近俗」,實已囊括整個中晚唐。雖然《資治通鑑》胡三省注認為稱坊望僅只是「唐末」的習俗,而《新唐書·李景讓傳》則是將它的起點置於「元和後」的,這也許是對《國史補》所書「近俗」的合理銓釋。《太平廣記·卷一八八》引《嘉話錄》和《太平廣記·卷一八六》引《嘉話錄》都記載了唐德宗貞元年間稱坊望的風習,而《嘉話錄》皆是作者韋絢在長慶元年在夔州向刺史劉禹錫問學之所得,成書雖在大中年間,書中涉及的唐德宗朝政事,當是永貞元年劉禹錫貶離京師前的親見親聞,只是其間難免會有後出用語的羼雜。因此大致判斷,貞元年間稱坊望風習可能業已出現[2]。
關於被冠以坊望而稱的對象,《國史補》和《南部新書》都說是「權臣」,《資治通鑑》胡三省注說是「大臣有時望者」,《新唐書·李景讓傳》說是「大臣有德望者」。「大臣」未必都是「權臣」,「大臣」或「權臣」也未必個個都有「德望」或「時望」,有「德望」或「時望」者也未必都是「大臣」或「權臣」。只是從所加的這些限定詞中,可以體味到得以稱坊望的人是有所選擇的。宰相當然既是「大臣」又是「權臣」。從遺留至今的稱坊望實例來看,開始它也確實多用於對曾居相位者的稱呼。隨著時間的推移,得以稱坊望的對象也在日益擴大。大和年間,坊望業已擴大至用以稱侍御史一類官員。與此大約同時或稍後,對侍郎,乃至郎中、員外郎、左右補闕等亦稱坊望的現象就不再罕見了。諸司侍郎是正四品下「清望官」;郎官、拾補、侍御的官品更低,卻也仍然是「清官」要職。到了晚唐,甚至出現了對采纈鋪主人乃至普通居士亦稱坊望的記載[2]。
唐代對人的稱謂,除姓名、表字、別號以外,尚有官名(包括其別稱、俗稱)、封爵、諡號、籍貫、郡望、行第等等,稱坊望只是眾多稱謂中較後出的一種。稱坊望的形式也很多,最常見的形式是往往在坊名前後綴以官名、姓氏、封邑、行第,以及未必定是爵位的尊稱「公」,如「靖安李少師」,「安邑劉補闕」,「丞相修行楊公」,「光德劉公」,「永寧王二十」。大都不揭示其名,但亦時有例外,如「永寧李相蔚」。就對某一個人而言,坊望往往是與其他不只一個稱謂重疊而稱的,而就涉及多人的某條記事而言,則又往往出現對此人用坊望,對彼人不用坊望,諸種稱謂交錯混雜而用的現象。也有在同一記載中對同一人更迭使用坊望及其他稱謂的[2]。
中晚唐應進士科試或科目選試士人舉子的請謁行卷求知己活動,對稱坊望風習的形成和擴展,起著推動或助長作用。請謁行卷求知己,要「卷頭有眼」,即首先要找准對象。其次,即使「不必孜孜求見」,也得要「投謁慶弔及時」,都是必須親自登門的。這就要熟悉其門戶所在,首要的是住在哪一坊。每年集中長安的舉子不下千人,每名舉子請謁的對象絕不會只限於一人。冠有坊名的一張張名單流轉其聞,其數量也就相當可觀。稱坊望風習,趁此湧現,趁此泛漲[2]。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呂冠軍認為,弘農楊氏越公房四大坊望都是通過科舉制度尤其是進士科而崛起的官僚家族,這些家族累世高官,成為當時京城中的名門望族。修行、靖恭、履道、新昌等坊望稱呼也逐漸代替「弘農楊氏」這一中古郡望,成為楊氏越公房四大家族新的身份坐標[3]。

Remove ads
目前已知的坊望使用列表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