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艾德溫·巴克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艾德溫·詹姆士·巴克利(英語:Edwin James Barclay;1882年1月5日—1955年11月6日)是一名賴比瑞亞政治人物,祖籍英屬巴貝多,是前總統亞瑟·巴克利之侄,1930年至1944年期間擔任賴比瑞亞第18任總統。
早年生涯
艾德溫·巴克利祖籍英屬向風群島巴貝多的橋鎮,其祖父安東尼·巴克利是巴貝多殖民協會的會長[1],1865年從巴貝多移民到賴比瑞亞[2],其生父恩斯特·巴克利曾擔任賴比瑞亞國務卿,而在1904年至1912年間擔任該國總統的亞瑟·巴克利則是艾德溫·巴克利的叔父[3]:33。巴克利早年在賴比瑞亞學院就讀,他天資聰穎,曾為賴比瑞亞愛國歌曲《永遠的孤星》(The Lone Star Forever)提供了編曲[3][4]。巴克利成年後從政,1920年至1930年,查爾斯·鄧巴·伯恩吉斯·金總統在任期間,由他擔任賴比瑞亞國務卿[5]。
出任總統
1930年,查爾斯·金總統及其副手艾倫·揚西因被國際聯盟指控透過奴隸獲利而被迫辭職[6],艾德溫·巴克利隨即接任總統,並在1931年大選中擊敗了人民黨的湯瑪斯·福克納,鞏固了自己的地位[7]。
艾德溫就任後,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自己在賴比瑞亞的影響力,後者認為賴比瑞亞政府缺乏管理國家的能力,曾提議將該國納入委任統治,1932年5月22日,國際聯盟決定將賴比瑞亞全境分為三個區域,國聯派出專員負責管理,而美國則控制其軍隊,實際控制了賴比瑞亞,此舉也導致在賴比瑞亞擁有較大的經濟利益的英法兩國頗為不滿[8];在經濟上,擁有大量橡膠樹種植園的泛世通輪胎公司實際上控制了賴比瑞亞經濟,而賴比瑞亞也因此被視為美國的原料基地[9][10]。在軍事上,賴比瑞亞亦允許美國大規模駐軍、建造港口、控制軍事設備,並最終幫助美軍在二戰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義大利在非洲的勢力[11][12]。
Remove ads
卸任及逝世
1944年,艾德溫·巴克利卸任將總統職務交給威廉·杜伯曼,隨後淡出政壇[3]:34,但在1955年,反對杜伯曼的真輝格黨成員組建了獨立真輝格黨,並與賴比瑞亞改革黨一同推舉巴克利參加當年的總統大選,但最終僅獲得了1,200張選票,不敵杜伯曼。而在杜伯曼就任典禮前,巴克利的支持者還曾試圖推翻杜伯曼,但遭到鎮壓,而獨立真輝格黨也隨即被官方取締[13],1955年11月6日,巴克利在其位於哈貝爾的居所逝世[3]:34。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