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城門
在城牆內設置的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定義與概述
城門,又稱「戰門」,是古代城市防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設置於城牆、要塞或城堡的主要出入口。其功能既包括交通進出,也兼具防禦、徵稅、象徵城市權威等多重作用。隨著歷史發展,城門從單純的門洞逐步演變為複雜的防禦節點,包括瓮城、箭樓、吊橋、閘門等多種結構[1]。
歷史發展
城門的出現與城牆同步,最早可追溯到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春秋戰國時期已有較成熟的城門結構。漢唐以後,城門作為城市防禦,禮儀與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逐漸明確。
到了明清兩代,中國各地府城普遍修築城牆與城門,形成完善防禦體系。隨著近代城市化發展,許多城門被拆除或改作他用,但部分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2]。
結構與類型
中國各地城門樣式因地域而異,北方磚石結構多,南方常結合山水地勢修築。
功能與象徵
- 禮儀與象徵:正門往往體現城市地位與統治象徵[6]。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12月14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4年3月5日) |
知名城門
- 伊什塔爾門(古巴比倫)
- 凱旋門(法國巴黎)
- 克什米爾門(印度德里)
- 耶路撒冷舊城城門[7]
保護與再利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