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際兒童基金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際兒童基金會(ChildFund International,簡稱ChildFund),最初名為「中國兒童基金會」(China's Children Fund,簡稱CCF),由長老會之卡維特·克拉克(J. Calvitt Clarke)於1938年10月6日創立,旨在援助因抗日戰爭而流離失所的中國兒童。
隨著任務擴展到其他國家,該會於1951年2月6日更名為「基督教兒童基金會」(Christian Children's Fund,仍簡稱CCF)。2002年6月,該會與其他11個國際兒童援助組織建立一個全球網絡,即「ChildFund Alliance」;2009年7月1日該會更改為現名。
Remove ads
在台灣
- 1950年,CCF於台灣成立第一所家庭式育幼院-台中光音育幼院,主要由美、加教會人士捐助經費提供服務,本會在台灣的兒童福利工作於焉展開[1]。
- 1954年,本會獲台灣省政府社會處核準設立「私立台灣省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
- 1956年,本會辦妥財團法人登記,名稱為「財團法人私立台灣省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創辦台中惠明盲童育幼院,並陸續輔助華興育幼院、救總台北兒童福利中心、薇閣育幼院、台北義光育幼院、希望會育幼院、彰化二林喜樂保育院、屏東勝利之家、救世軍台北托兒所、台東阿尼色弗小兒麻痺之家、台北縣樂山智能障礙兒童教養院等私立育幼教養機構。
- 1964年在台中市成立第一所家庭扶助中心,並陸續在全國各地設置23所家庭扶助中心,首創認養制度為弱勢兒童與家庭提供經濟補助,服務擴及台澎金馬(1977年停止馬祖的扶幼工作)。
- 1969年,陸續開辦培元、霧社、台東、蘭嶼、東勢、大湖、高雄、羅東、埔里、竹東等10個山地學生中心,提供原住民學童住宿,使其順利就學。
- 1981年,開辦家庭寄養服務,次年獲政府委託於各地家扶中心全面推展。
- 1985年,在台灣的CCF不再接受國外扶助,成為自立自主的兒童福利機構,後來演變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Remove ads
在香港
1950年,中國政權易手,共產黨執政並驅逐所有外國傳教士離境,「基督教兒童基金會」在華主事微勞士牧師(Rev. Verent Mills)前來香港,繼續事工。該會為在1978年8月1日於香港成立之「香港青少年服務處」前身[2]。以下為「基督教兒童基金會」部份在香港之事工:
該會於1950年10月創辦孤兒農藝所,地點在大埔南坑村,為孤兒提供照顧及農牧業訓練。1973年前該會於大埔南坑頌雅路的「松嶺村」佔地14.5英畝,內有「松嶺育嬰院」(嬰孩的孤兒院)、「嘉樂兒童院」(兒童孤兒院)及一所學校。1973年該會將「松嶺村」移交予「匡智會」(前稱「香港弱智人士服務協進會」)[3]。
1951年,該會接管「粉嶺育嬰院」後,亦管理位於粉嶺約瑟樓的「信愛孤兒院」(Faith Love Christian Home,又稱「粉嶺兒童院」),並在龍躍頭荔枝園開辦「信愛兒童院」(Faith Love School),專門收容 6 至 10 歲的孤兒,讓他們接受小學教育及照顧。部分在院內的兒童得到美軍官兵領養[6]。1971年「信愛兒童院」停辦,院址以一美元賣給宣道會西差會,成為「宣道園」[7]。
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政府開始清理木屋區和興建公共屋邨,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微勞士牧師建議政府可於「板式樓」(slab blocks)公屋的天台設立小學[10],成為香港天台學校的起源。該會先後資助天台學校三十所。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