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塔爾塔羅斯丘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塔尔塔罗斯丘群
Remove ads

塔耳塔羅斯丘群(Tartarus Colles)是火星北部平原上的一群岩垛丘。

Thumb
熱輻射成像系統拍攝的塔耳塔羅斯丘群白晝圖像

背景

塔耳塔羅斯丘群位於火星迪阿克里亞區內,包含有40000多座岩垛[1],其分布範圍為北緯8度至33度、西經170度至200度之間,它的名稱取自古典反照率特徵,1985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2]。術語「丘群」主要應用於小丘陵或岩垛群[3]

地質

一些研究人員提出,西塔耳塔羅斯丘群中的岩垛與刻耳柏洛斯沼(阿薩巴斯卡谷下游)中的岩垛解釋一致,表明它們是岩漿和水相互作用的結果,形成了一些研究者所稱的「火山無根構造」(VRC)。這類熔岩與水的交互作用包括無根火山錐,但其定義不太具有起源性,因為不一定是蒸氣岩漿噴發(由於水流與熔岩接觸後瞬間蒸發產生的蒸汽爆炸)的作用。水源並不需要以漫淹的形式大量添加,而是可能以極淺薄的地下冰層形式來提供,其存在和範圍由作為軌道力傾角控制[1]

觀測史

2008年,行星科學研究所和南澳大學的馬克·畢曉普(Mark A.Bishop)報告了他使用高階鄰域分析來嘗試識別塔耳塔羅斯丘群中岩垛分布模式的結果。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想解決有關這些岩垛地貌起源的相互矛盾的假設,它們曾被其他研究者類推為阿薩巴斯卡谷埃律西昂平原中假定的冰核丘群和無根火山錐群。畢曉普發現塔耳塔羅斯丘群的圓錐體表現出完全的空間隨機性,除非泥流或岩漿效應非常明顯[4]

2011年,夏威夷檀香山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克里斯多福·漢密爾頓(Christopher W.Hamilton)和薩拉·法根茨(Sarah A.Fagents)以及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索瓦爾杜爾·索達森(Thorvaldur Thordarson)報告了他們調查塔耳塔羅斯丘群中圓錐體的地貌測繪、熔岩厚度估算和統計分析(近鄰模擬)結果。塔耳塔羅斯丘群的圓錐體是某些研究者所假設的「火山無根構造」,該術語是一條較無根火山錐更廣義的變體詞,不明確要求蒸氣岩漿起源,或任何明確的爆炸性表達,如假火山口。作者批評了將火星假火山口的類比概括為冰島米湖的傾向,該湖常被用作火星上水與熔岩相互作用所產生結構的典型示例,這種方式忽略了此類結構的可變性,甚至在整個冰島都是如此[1]

圖集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