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塔梅里盜龍屬

鯊齒龍科恐龍的一個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塔梅里盗龙属
Remove ads

塔梅里盜龍屬學名Tameryraptor,意為「來自塔梅里的強盜」)又稱摯土盜龍,是大型鯊齒龍科獸腳類恐龍已滅絕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埃及晚白堊世森諾曼期)的巴哈利亞組英語Bahariya Formation。屬下含單一物種馬氏塔梅里盜龍T. markgrafi),已知化石包括部分顱骨和椎骨及腿部骨骼。正模標本歷史上曾歸入鯊齒龍,後於1944年二戰期間的一次轟炸中被毀。塔梅里盜龍是唯一同時保存有顱骨及顱後遺骸的非洲鯊齒龍科。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Thumb
過時的撒哈拉鯊齒龍顱骨重建,由斯特默根據塔梅里盜龍正模標本繪製

1914年4月初,奧匈帝國古生物學家理察·馬克格拉夫英語Richard Markgraf在埃及艾因傑迪德英語Bahariya Oasis附近的泥灰岩中發現獸腳類化石。當地沉積物均屬森諾曼期巴哈利亞組英語Bahariya Formation,該地層是北非眾多白堊紀遺址之一。[1][2][3]馬克格拉夫為德國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館英語Paläontologisches Museum München的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所雇,在巴哈利亞收集了大量恐龍骨骼。而這具在埃及發現的骨骼(SNSB德語Staatliche Naturwissenschaftliche Sammlungen Bayerns-BSPG 1922 X 46),則由部分顱骨(含大部分腦殼)、牙齒、三節頸椎、一節尾椎、部分骨盆、一個手爪骨英語Ungual、一對股骨及左腓骨組成。[4]

由於德意志帝國英屬埃及之間政治局勢緊張,此標本歷經數年才運至德國。這些骨骼直至1922年才被送往慕尼黑,並在1931年由斯特莫描述。[3]斯特莫認為,該標本的牙齒與德佩雷與薩沃爾寧於1925年描述的新物種「撒哈拉斑龍」("Megalosaurus" saharicus)的獨特齒系相匹配。他還發現後者應該是一個新屬,並將其命名為鯊齒龍。1939年二戰爆發,SNSB-BSPG 1922 X 46連同巴哈利亞發現的其它材料,均於1944年4月24或25日夜間在英國對慕尼黑的轟炸英語Bombing of Munich in World War II中毀壞。[5][6]但有一個鑄模英語Endocast在戰爭中倖存下來,成為該標本的唯一遺存。[2]

2025年,凱勒曼、奎斯塔與勞胡特根據這些化石遺骸描述了鯊齒龍科獸腳類新屬新種馬氏塔梅里盜龍(Tameryraptor markgrafi)。因化石已毀,作者根據一張檔案照片對其進行描述。屬名Tameryraptor古埃及語Ta-mery(埃及的代稱,意為「心愛的土地」),以及拉丁語raptor(意為「盜賊」)組合而來。種小名markgrafi致敬化石發現者理察·馬克格拉夫。[4]

Remove ads

描述

Thumb
鯊齒龍新模標本英語neotype(暗黃)及塔梅里盜龍正模標本(淺黃)與人類的體型比較

1931年,斯特莫估計塔梅里盜龍正模標本代表一具體型近似暴龍科蛇發女怪龍的個體,[3]後者身長估計為8—9公尺(26—30英尺)。[7][8]塔梅里盜龍特徵為吻部褶飾中存在一小型角狀突起。[4]

塔梅里盜龍正模標本曾被視為最完整的鯊齒龍顱後標本之一。標本保存了三節頸椎,皆風化嚴重,其中有一節樞椎、兩節尺寸較大且彼此相連的前段頸椎。頸椎與近親南方巨獸龍相似,頂部有低矮神經棘,並與懸於側凹英語Skeletal pneumaticity(椎體兩側的淺凹,內含氣腔以減輕脊椎重量)之上的堅固橫突相連。椎體腹側亦排列著皺褶。還發現一節前段尾椎,其外觀呈雙平型(前後末端扁平)且短小。尾椎不完整,缺少大部分神經棘,但存在與人字骨相連的橫突。其椎體側面亦呈側凹型。此外該個體還保存了一個脈弓[3][4]

Thumb
斯特默的塔梅里盜龍正模骨盆及左後肢重建

骨盆不完整,由一對恥骨及左坐骨組成。坐骨極為獨特,幾乎面向水平方向。恥骨完整長度可能為1公尺(3.3英尺)左右,纖細的骨幹在二者彼此相連之處的前端橫向擴張,在前視圖中形成V形。還發現一對股骨及一個左腓骨,前者長1.26公尺(4.1英尺),是已發現的最大獸腳類股骨之一。股骨不是很彎。大轉子英語Greater trochanter較小,但有一處連接尾股長肌英語Caudofemoralis的明顯突起。腓骨僅有88公分(35英寸)長,約為股骨的三分之一。側視圖中,前端呈三角形且有突出的,後端則呈圓形。[3][4]

Remove ads

分類

Thumb
推測性的復原圖英語Paleart,其中將塔梅里盜龍復原為擁有廣泛覆蓋角蛋白的鼻角的形象

系統發育分析中,凱勒曼、奎斯塔與勞胡特(2025年)將本屬恢復為鯊齒龍科的非鯊齒龍亞科成員。分析支持鯊齒龍科與中棘龍科互為姐妹群關係,作者據此命名新演化支鯊齒龍形類(Carcharodontosauriformes)。分析使用了合併OTU(操作分類單元),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4]

鯊齒龍形類
中棘龍科 Metriacanthosauridae
鯊齒龍科

葡萄牙獵龍 Lusovenator

拉哈斯獵龍 Lajasvenator

高棘龍 Acrocanthosaurus
塔梅里盜龍 Tameryraptor

伊吉迪鯊齒龍 Carcharodontosaurus iguidensis

鯊齒龍亞科

牛獵龍 Taurovenator

撒哈拉鯊齒龍 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南方巨獸龍族
米拉西斯龍 Meraxes

魁紂龍 Tyrannotitan

馬普龍 Mapusaurus
南方巨獸龍 Giganotosaurus
Giganotosaurini
Carcharodontosaurinae
Carcharodontosauridae
Carcharodontosauriformes

古生態學

晚白堊世森諾曼期的北非與特提斯洋相接,使該地區轉變為以紅樹林為主、遍布廣闊泥灘水道的沿海環境。[9]塔梅里盜龍棲息的巴哈利亞組英語Bahariya Formation當時為濕地環境。同時期的阿貝力龍科恐龍亦為陸生食肉動物,並以其它陸生動物為食。[10]與之共存的棘龍在卡瑪卡瑪群亦有分布,推測其主要為食魚動物,並以水生動物為食,證據則是棘龍啃咬過的硬吻鰩亞目帆鋸鰩標本。[11][12]巴哈利亞組還發現了幾種蜥腳類,如埃及龍潮汐巨龍[13]

Thumb
巴哈利亞組英語Bahariya Formation動物群的復原圖,其中塔梅里盜龍(原歸入鯊齒龍)位於背景中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