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塞族共和國
波黑的实体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塞族共和國[1](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Република Српска,拉丁字母:Republika Srpska,發音:[repǔblika sr̩̂pskaː] ⓘ),又譯斯普斯卡共和國[2],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兩個實體之一,和另一實體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以及布爾奇科特區組成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1992年2月9日建立的塞族共和國擁有自己的政府、議會、軍隊和警察部隊,但在2005年年底時塞族共和國軍與波赫聯邦軍合併,現在皆隸於國家層級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國防部。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5年1月1日) |
Remove ads
Remove ads
國名
在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中,Republika Srpska意為「塞爾維亞族的共和國」。其第二個字是一個形容詞,將後綴-ska放到詞根srb-(名詞Srbin的詞根,意義為「塞爾維亞人」)之後。而-ps-與-bs-一樣,是一種清濁同化的結果。從民族稱呼衍生出來的形容詞,一般使用於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稱呼國家名稱時:如Škot─Škotska(蘇格蘭人─蘇格蘭)、Hrvat─Hrvatska(克羅埃西亞人─克羅埃西亞)。Republika Srpska有時會解讀成Serb Republic(塞爾維亞族共和國[3])或Bosnian Serb Republic(波士尼亞塞爾維亞族共和國[4]),且塞族共和國政府在官方文件的英語翻譯中,會將該名稱半英語化為Republic of Srpska;但BBC[5]、紐約時報[6]與衛報[7]等西方媒體,實務上仍採用Republika Srpska的名稱。據巴尼亞盧卡日報《塞族之聲》(Glas Srpske)報道,這個現代實體的名字是由其第一任文化部長柳博米爾·祖科維奇創造的。[8]
Remove ads
歷史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共和國獨立後,境內的克族、波族和塞族仍然不斷交火,大多數時間是克族和波族組成的波赫聯邦對抗以塞族主導的塞族共和國,但是波赫聯邦亦有內訌的時候(詳情請參考波士尼亞戰爭)。1995年底,三方達成岱頓協定之後停火。
政治
根據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憲法,塞族共和國有自己的總統、議會、政府、司法系統與警察,與國家象徵包含國旗、國徽、國歌。雖然塞族共和國以塞拉耶佛為其首都,然而多數政府機構位於該國西北方的城市巴尼亞盧卡。在波士尼亞戰爭結束後,塞族共和國曾保留自己的軍隊,直到2005年,該國議會方通過法案,使塞族共和國軍隊併入國家層級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軍隊,這項改革也是北約所要求,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欲加入北約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的前提條件。
人口
塞族共和國沒有國教。根據2013年人口普查,82.82%的人口信仰東正教。
宗教在塞族共和國的民族認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0]。通常情況下,塞爾維亞族人信奉東正教;波士尼亞克族人信仰伊斯蘭教;克羅埃西亞族人信仰天主教。
對外關係
2006年9月,塞族共和國與塞爾維亞簽署了一項「特殊關係協議」,旨在促進塞爾維亞和塞族共和國之間的經濟和政治合作。該協議由塞爾維亞總統鮑里斯·塔迪奇和總理沃伊斯拉夫·科什圖尼察、塞族共和國前總統德拉甘·查維奇和塞族共和國總理米洛拉德·多迪克簽署。[1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