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羲之故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羲之故宅,即戒珠寺,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府山街道,蕺山南麓的西街72號、戢山街北端。
晉永嘉元年(307年),王羲之隨家族自琅邪郡臨沂(今屬山東),遷居會稽郡山陰(今浙江紹興),居住在蕺山腳下。相傳王羲之曾失落寶珠,疑為來訪老僧竊珠,致使老僧抑鬱羞憤而終。後發現明珠為家中白鵝所吞。王羲之追悔莫及,從此戒絕玩珠之癖,並舍宅為寺,初名安昌寺,唐大中六年(852年)改稱戒珠寺。
戒珠寺歷經多次毀壞和重建,目前的山門、大殿和東廂建築重建於1924年。1961年,王羲之故宅公布為紹興市文物保護單位[1] 。1983年,戒珠寺重新修繕山門、大殿與寺前墨池,以「王羲之故宅」的名義對外開放,2007年恢復為佛教場所。2009年進行部分擴建。2015年5月9日,群眾舉報寺內僧人擅自拆除市級文保單位王羲之故宅內的文物建築,戒珠寺的大雄寶殿[2]。市文物局責令戒珠寺立即停止對王羲之故宅的違法施工行為。2016年5月1日,已恢復為王羲之故宅的戒珠寺正式接待遊客。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還原王羲之在紹興時期的家庭生活。
-
墨池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