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壁球
球类运动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壁球(英語:squash)是一項室內球拍型運動。 起源於19世紀初期英國倫敦的「艦隊監獄」 [1] 。相對於美式壁球亦稱為英式壁球,也有翻成迴力球[2]的。運動是由兩到四個人在一個封閉式的場地進行,包括天花板內(寬20英尺,長40英尺,高20.0英尺)。這個遊戲的目標就是,每位參賽者必須運用場中除了天花板以外的牆壁,以網拍把彈跳的球打到牆上,使得對方無法在球彈跳兩次之前擊打回來,如果球在地板上彈跳超過一次(one BOUNCES)而沒有用網拍擊打回去,就是輸了這球。世界壁球總會(WSF)於1967年成立,在努力推廣發展下,目前有135個成員國加盟。世界壁球總會於1976年舉辦第一屆世界公開賽,且於1985年十二月得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認可,成為史上獲得認可最新的運動。

球場


球場四周通常用水泥或石牆圍成,表面塗平粉刷為白色並有「外界」和「發球」的紅線。很多球場建都有可供觀看的玻璃後牆,而職業比賽有時候會在全玻璃的球場舉行,可供4周達2000名觀眾觀看。最近,一些俱樂部建成「彩虹球場」,就是使用綠色或藍色的牆壁,但大多數受到傳統主義者的反對。
地板通常由淺色木版條縱向鋪成,並畫有區分發球框和發球區的紅色界線。天花板應為淺色並且足夠高,從而能夠使球做「吊高」運動(即擊出能夠反彈至球場後牆的高弧度球)。
在較為流行和普遍的國際(英式)比賽規則中,球場的尺寸為9.75米長、6.4米寬。而美式比賽則使用較硬的球和5.48米寬的球場。
球場正面牆的底部有1個金屬空心長板叫作「限制線」或「鐵皮」,相當於網球運動中的球網(球如果擊中鐵皮則發出與擊中牆不同的聲音,來幫助判斷球是否出界)。國際球場中,限制線總高480毫米,頂上有五十毫米高的木板條。後牆外界為2.13米高,正面牆為4.57米,與兩側牆傾斜的外界線相連。美式球場的鐵皮則要矮4.9厘米,而且兩側牆的外界線為水平線。
由於球員人數翻倍,雙打場地需要比單打場地大得多。雙打場地的尺寸應為長13.72米、寬7.62米、高6.1米。
Remove ads
球具
標準球拍由運動規則限制。傳統上,它們是由層壓木料和腸線組成的網構成。1980年代中期改變規則之後,到如今它們幾乎都換成了陶瓷材料(石墨、凱夫拉爾、鈦和/或硼)同合成材料球網。現代球拍長七十厘米,網面最大面積為500平方厘米,重約110至200克。
壁球拍的重量可分成以下級別:
- 很輕 - 110 克 ~ 130 克
- 輕 - 140 克 ~ 150 克
- 普通 - 160 克 ~ 170 克
- 重型 - 180 克或以上
壁球用球由兩塊超耐久橡膠膠合而成,表面拋光至粗面精整(matte finish)。多種運動條件和標準擁有相應種類的球:初學者使用的球通常比經驗豐富的球員使用的球更大、彈性更好。球上帶有顏色的小點標誌著此球的彈性級別,也就是球員所適合的運動標準。彈性較好的球通常被視為「快」,而彈性較差的球則「慢」。
球的彈性隨著球的溫度增高而變大。職業球員通常擊球迅猛且回合較多,因此他們擊打過程中的球比業餘選手的球溫度要高得多。「較快」的球實際上是使業餘選手能夠在比賽中打出與職業球員同樣的反彈次數,而這通常是俱樂部級別的選手所忽略的。很多俱樂部選手常以「死球」結束壁球比賽僅僅是由於他們使用了與自身水平不相稱的球。[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雙黃點球於2000年開始使用,目前已是競賽標準。在此之前單黃點球一直是競賽標準。還有一種高海拔球,可以應用於墨西哥城或丹佛等高海拔地區。
由於此運動較為劇烈,球員需要穿著舒適的運動服裝和耐用的室內(不脫色)運動鞋。潮濕天氣時可能需要頭帶和毛巾護腕。由於球員可能被快速揮動的球拍或球(常能達到200公里/小時,最高紀錄為270公里/小時)擊中,推薦佩戴保護眼睛的聚碳酸酯眼鏡。許多球場要求必須佩戴眼部防護。
Remove ads
比賽與記分
剛開始由一方發球,至少一隻腳在發球紅線內,不能踩紅色發球線,擊中正牆上界、發球正牆中線之間,彈到對手界內,比賽中球員輪換將球擊打至正面牆(即比賽回合,rally)。球可以直接擊打或在彈地一次後擊打。好球的定義是,球在觸地之前,擊中正面牆的位置必須在上界之下和「木板」或「鐵皮」之上。球在擊中正面牆之前和/或之後可以擊中t任意其他三面牆。首先擊中側牆或後牆的球叫做「boast」或「angle」。 比賽回合以一名球員g不能回球,或擊球失誤(如,擊球出上界、球彈地兩次後擊球、球擊出後未擊中正面牆,或擊中「鐵皮」),或由於干擾或阻礙對方被判「重打」(let)或「罰球/分」(stroke)為結束。
傳統英式計分制(1926年開始使用)為發球得分。接球者贏得此回合則換發。
一局通常為9分制(當比分為8比8時,接球者可以選擇以10分結束本局)。正規比賽通常是5局3勝制。
另外,還有每回合得分制(point-a-rally scoring system,PARS或美式計分制),即每回合的贏家得分,無論她/他是否發球。傳統上,PARS為15分制(或14平時接球者選擇15分或17分結束)。但到2004年,PARS的職業比賽減少成為11分制(如果10平,則一方必須以發球權連續得2分才能贏得本局)。
國際比賽、俱樂部比賽、雙打比賽和休閒比賽通常使用傳統英式記分制。
戰略與戰術
壁球的基本戰略是將球緊貼側牆直線擊打至后角落(通常叫做「good length shot」擊或「rail」),然後移動至球場的中心「T字區」附近從而占據有利位置來迎接對手的回擊。輕擊至前角落的進攻(通常叫做「drop shot」)常使得對手需要防守更大片的場地,從而立即勝出。「Angle shot」(見上)是用來迷惑對方,將同樣使對手的防守區域擴大。
高水平球員通常努力將球按一定角度擊至正面牆,然後反彈至名為「nick」的區域(即側牆和地面的夾角處),如此做得恰到好處是球將沿著地板滾出而不可能被對手接到,從而勝利結束本回合。如果球沒有落到「nick」區,那麼球很可能會從側牆反彈出來,使得對手輕鬆反擊。
壁球的一個關鍵戰略也許是占據「T字區」。「T字區」是指球場中央附近的紅線交叉處,是球員回擊對手擊球的最佳位置。真正熟練的球員在回球之後,會在擊打下一個球之前迅速回到此處。球員由這個位置能以最小運動量迅速到達球場的任何位置來回應對手的回球。
高水平球員之間的回合通常會延續至30次擊球或更多,因此球員的有氧和無氧運動能力都非常重要。當球員變得更為老練,尤其是在回球方面做得更好時,每一分的爭奪都會變成消耗戰。在這項運動的頂級賽事裡,身體最為健壯球員將毫無例外地贏得比賽。[來源請求]
Remove ads
干擾與阻擋
在這種運動中,由於兩位運動員同處於一個球場中,故干擾與阻擋是難以避免的。根據規則,擊球的球員必須有足夠的揮拍空間擊球,也須有完全的自由去把球擊至正面埸的任何一個位置。當以上的情況受到阻礙,便會造成干擾與阻擋。在這個時候,擊球的球員可向裁判要求和球(let)(如果沒有裁判在場的時候,則由雙方球員決定),而裁判會根據擊球者受阻的程度,與及擊球者能否擊出一球立即勝出的回球(如該阻礙沒有發生),從而給予和球((該球將重發)或得勝球(擊球者可即獲一分或發球權)。
當裁判認為沒有干擾或阻擋的發生,他也可以裁定該球沒有和球,而比賽亦必須繼續。這做法是為了保障球賽的順利進行以及防止和球被濫用。由於裁判的判斷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故給予(或不給予)和球或得勝球經常具有爭議性。
單人練習法
壁球練習首重控球與連續擊球的次數,每一個單元依個人能力不同,漸進式的設定目標,通常以成功擊球五十次為目標,再更換不同的單元。
一、正、反拍直線長球:站在發球區(格)後緣與後牆間,面對側牆保持擊球距離,來回作直線長球練習,控制正確擊中前牆中間發球線上端五十公分左右處,並反彈落在發球區(格)後端與後牆之間,最好能貼牆來回不斷拉球。並逐漸增加擊球速度及降低擊球的高度,以訓練揮拍的力量,正反拍分別實施之。
二、半場正、反拍直線半場球:面對側牆站在發球區(格)前緣的中線處,以前牆底板上方三十公分處為目標,快速來回直線半場拉球,訓練快速擊球的準確性與流暢的揮拍準備動作。
三、半場正、反拍抽球:以右手直拍為例,站在中線(T字)位置,先以右邊前牆角落為目標,以正拍擊球至側牆約底板上緣三十公分處,讓球反彈前牆回到中線(T字)位置,再以反手拍回擊至前牆角落底板上方三十公分處,讓球反彈側牆回到中線(T字)位置,如此正反拍交替擊球,擊球目標接近角落位置,則反彈回中線(T字)位的準確度越高,才能不間斷的練習。左邊前牆角落的訓練亦同,只是正拍改為以擊中正牆反彈,反拍擊中側牆反彈。待兩邊動作皆熟練,以正拍擊中左邊前牆角落反彈側牆回中線(T字)位置,再以反拍擊中右邊前牆角落反彈側牆回到中線(T字)位置,如此循環不息。
四、半場正、反拍截擊球:如同前面所說明的位置與擊球方向,將目標提昇至前牆上方邊線與中間發球線間高度,以截擊不讓球落地方次數來回擊球。先單邊熟練後,在兩邊同時練習。由於兩邊同時練習時揮拍路徑就像一隻蝴蝶飛舞一般,被稱為蝴蝶式擊球(Butterfly)或8字型擊球(8-figure)。
Remove ads
壁球文化
與網球相比,壁球場面積相對較小,球彈力較低,這增加了掌控壁球這項遊戲的難度,比如,不同於壁球的「美國兄弟」網球,壁球可以被打射到球場四角的任何一角。因為每次擊球,球都必須擊中到面前被錫覆蓋的牆的上方,所以壁球遊戲中球是不會被輕易淘汰的,這也是的壁球這項運動的遊戲時間與網球相比持續較長的原因。並且,一位出色的網球運動員能在比賽中短時間內發揮最好水平,而對於壁球運動,則剛剛好相反。
壁球是一項中高強度的間歇性運動,每球的平均時間不會超過10秒[4]。在一小時的壁球運動中,運動員可以消耗700至1000卡路里,這與其他大多體育項目相比,有值得矚目的優勢。與此同時,在壁球運動中,奔跑與揮舞球拍等動作也為鍛鍊身體上肢與下肢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壁球有多種變異,並且應用於不同的國家。比如在美國的單、雙人硬球運動項目中所使用的球比國際通用標準硬度要強很多,而且所應用的球場大小與通用尺寸也稍有不同。當單人硬球在北美的受歡迎程度日漸衰退時,雙人硬球仍然生機勃勃。使用國際標準尺寸壁球、有時會在面積稍大的場地上進行的雙人硬球,融合了更多的網球元素,逐漸發展起來並通常被稱為「壁網球」。
當壁球運動員希望充分發揮實力、並完全沉浸於比賽樂趣之中時,與實力相當的對手競賽往往是最佳選擇。研究顯示,重複衝刺能力測驗的表現與男性與女性選手的世界排名皆呈正相關[5]。
Remove ads
流行情況
在香港,壁球在1980年代曾經十分流行,政府於1986年更成立了專門為壁球運動而設的香港壁球中心,當中有18個空氣調節的壁球場,每年的香港壁球公開賽及很多國際賽事均在該中心舉行。2002年時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共有324個壁球場,但後來市民對壁球運動的熱切程度逐漸遞減,壁球場的使用率不斷下降,使用率由1998/1999年度的27%,下降至2000/2001年度的20%。因此,政府將部份壁球場改作其他用途。當中102間兼用作桌球室,並研究將部份壁球場改建為舞蹈室、室內射箭場、室內射擊場、3人籃球場、美式撞球等的可行性[6]。在2005/2006年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計劃拆掉 13 個壁球場,當中包括三個獨立的壁球場大樓:維多利亞公園壁球場大樓、摩士公園壁球場大樓、粉嶺新城市壁球場大樓[7]。
在台灣,壁球於1953年由美軍顧問團傳入,但至今壁球仍屬於相對較冷門的運動,2024年台灣人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中的前幾項,包括:慢跑、爬山、羽球、籃球、游泳、桌球、棒球、高爾夫等,當中並不包括壁球。[8]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