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多根硬皮馬勃
硬皮马勃科硬皮马勃属的一种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多根硬皮馬勃(學名:Scleroderma polyrhizum),台灣地區也叫「福爾摩沙松露」,亦稱「地星」或「死人手」,是屬於牛肝菌目硬皮馬勃科硬皮馬勃屬下的菌種,分布於土壤與氣候適宜的亞洲、歐洲和美洲。這種真菌常出現於乾燥沙質土壤中,生長初期完全埋在土壤之中,直至撐破土壤長成為一個表面粗糙的星形子實體。其直徑約為12至15公分,成熟後表面開裂,裸露出中心暗褐色孢子團。
![]() |
Remove ads
描述
多根硬皮馬勃子實體表皮破開之前呈圓形或扁平的不規則體,表面常有龜裂,成熟後包被以星形方式破裂打開呈4至8瓣並向下捲曲,裸露出中心孢子團。通常子實體一半以上埋在土壤中,底部扁平或條狀菌柄呈白色。
包被多厚而堅韌,厚度約0.3至1公分,表面粗糙龜裂,顏色從初期的白色逐漸轉為黃色、淺棕色。子實體開裂前寬度約4至15公分,開裂後可達12至30公分。幼菇的孢子團質地較硬呈淺灰色,孢子成熟後轉為暗褐色粉末狀。
孢子為球狀,帶有網狀的尖刺結構,大小約6至11微米[3]。
多根硬皮馬勃子實體形似同屬的 Scleroderma texense,有人認為是異名[4],但 Gastón Guzmán 在1970年的研究表明這兩個種類並不相同[5],S. texense 子實體成熟後外皮較厚、保持覆蓋且顏色更黃更橘[4]。橙黃硬皮馬勃外型亦與之相似[6]。
分類
多根硬皮馬勃於1972年被 Johann Friedrich Gmelin 首次描述為Lycoperdon polyrhizum[7],於1801年 Christiaan Hendrik Persoon 在其作品《Synopsis methodica fungorum》[8]中將其改為硬皮馬勃屬,為 Elias Fries 發表於 1829 年的作品 《Scleroderma geaster》[9]中之異名[1],指出形似地星屬[10]。1848 年,Joseph-Henri Léveillé 認為其成熟子實體的星形開口是一個明顯的特徵,提出其應為Sclerangium屬[11]。
根據 Gastón Guzmán 於 1970 年提出的硬皮馬勃屬分類[5],多根硬皮馬勃屬於Sclerangium亞屬,囊括了部分網狀孢子結構之物種[10]。
Remove ads
分佈
多根硬皮馬勃子實體多分散單獨生長於較堅硬的黏土、沙土、礫石、草地或土壤中,多發現於夏季末和秋季[14],冬季亦能發現顏色較黑的個體[13]。於北美洲[15]、墨西哥[4]、非洲[16]、亞洲[17][18]、歐洲[19][20]、南美洲[21]和大洋洲[16]均曾發現紀載。 多根硬皮馬勃被認為可能是腐生菌種[15],但實驗結果證明其亦是菌根菌種,孢子可與松樹幼苗形成外生菌根,菌根為具有超過50個分支的珊瑚狀結構,長約1至2毫米、直徑0.4至0.6毫米[22]。 1985年出版的利比亞郵票曾印有多根硬皮馬勃。
用途
參見
- List of Scleroderma species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