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內義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內義弘(おおうち よしひろ,1356年—1400年)是活躍於南北朝時代至室町時代的武將與守護大名,擔任周防・長門・石見・豐前・和泉・紀伊守護,是大內家的第10代當主。幼名為孫太郎,法號香積寺殿秀山仁實(又做秀山實公、梅窗道實)。周防介、大內介、左京權大夫,官階從四位上。義弘精於歌道,有和歌入選《新後拾衣和歌集》。
他是第9代當主大內弘世的嫡長子,大內弘世由南朝歸順室町幕府,擔任周防國的守護大名。1371年,因協助九州探題今川了俊追討九州地區的南朝勢力,被授予豐前守護之職。其弟弟包括滿弘、盛見(第11代家主)、弘茂等。其子有持世(第12代家主)、持盛、教祐。幼名為孫太郎,元服後接受室町幕府第2代將軍足利義詮偏諱,改名為「義弘」。
1380年弘世死後,大內義弘繼任大內氏當主,兼任石見、長門的守護之職。1391年,山名氏發生內亂,史稱明德之亂。大內義弘介入了紛爭。次年對南朝進行談判,致力於南北朝的統一。由於這一連串功績,大內義弘又被授予了和泉和紀伊的守護之職。大內氏獨自同明朝進行貿易,其勢力從北九州一直到中國地方,同控制瀨戶內海地區的細川氏對立,並且足以同室町幕府抗衡。
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義滿為了削弱地方守護大名的勢力,1399年脅迫大內義弘上洛面見天皇。但義弘拒絕了,並聯合鎌倉公方足利滿兼發動反對室町幕府的叛亂(應永之亂)。足利義滿遣禪僧絕海中津勸義弘投降,大內義弘率5000人據守堺,等待足利滿兼的援軍。足利義滿率奉公眾火攻堺城,堺城最終陷落,義弘被畠山滿家殺死。其墳墓位與今山口縣山口市保寧山的瑠璃光寺。
義弘死後,大內氏即衰退。
Remove ads
生平
大內氏在其父弘世的時代,從南朝陣營歸順室町幕府,成為以周防為據點的有力守護大名。義弘於應安四年(1371年)10月,協助擔任九州探題的今川貞世前往九州。[1][2][3] 他在討伐九州南朝勢力中立下戰功,於應安5年(1372年)攻下大宰府,並與父親一同返回。[4]
應安7年(1374年)9月,義弘被任命為長門國與豐前國的守護職。[5]同年,幕府命令援助今川貞世,但其父弘世拒絕執行。[4]然而義弘未遵從父命,於翌年親自出征九州,在各地轉戰,並大敗奉懷良親王的菊池武朝。[4]
永和元年(1375年)3月3日,在筑前世振山合戰中,今川軍處於劣勢,部下武將奧山直朝・井伊・小笠原等戰死,但義弘鼓舞士兵奮戰,最終大破菊池、松浦、千葉的聯軍。[6][7]同年3月21日,他從九州返回長門國長府,並參拜了長門的一宮與二宮。此外,他任命杉信濃守重直為長門國守護代。[8]永和3年(1377年)1月13日,他與弟弟滿弘一同參加肥前蜷打之戰,以及同年8月12日的肥後臼間白木原之戰,並表現活躍。在這些戰鬥中,早田宮僧正之子稙田宮(わさたのみや)自盡,菊池武義、菊池武安等菊池一族及其郎黨超過百人戰死。[9][10][11]永和4年(1378年)9月29日,義弘也參加了肥後詰間原之戰,但此次未能取得勝利。[12][13][14]
Remove ads
康歷2年(1380年),父親去世,但在此前後,義弘與弟弟滿弘之間圍繞家督繼承問題,在長門、安藝、石見等地爆發了內訌(稱為「康歷內戰」)。永德元年(1381年),義弘獲得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支持,最終取得勝利。[4]同年6月,義弘與爭奪家督的滿弘達成和解,義弘繼承家督,並擔任周防、長門、豐前三國的守護,而滿弘則保有石見國的統治權[4](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石見的守護實際上仍是義弘,滿弘只是名義上的國主[15])。另一方面,由於支持滿弘的武將人數眾多,以及父親去世後才與滿弘達成和解,有觀點認為滿弘背後其實是父親弘世,而弘世的死亡可能是在這場戰鬥中陣亡。[15]至德三年(1386年)6月15日,義弘派家臣仁保因幡守作為使者,在高野山的成慶院為父弘世立碑紀念。[16]
室町幕府是由有力守護大名組成的聯合政權,將軍的權力相對薄弱。因此,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為了強化權力,修建了「花之御所」,並擴充了直屬軍隊「奉公眾」。義弘作為義滿的家臣,忠誠地效力。康應元年(1389年)3月,義滿為參拜嚴島而西行,12日義弘在周防都濃郡的降松浦迎接義滿,並開始隨行。[17]13日,他在周防三田尻的松原設立住宿設施,熱情款待義滿。14日下午3點至5點左右,義滿一行乘船啟程前往九州,但因西風強勁、波浪高漲而在向島浦停泊。15日再次啟程,抵達周防吉敷郡的赤崎浦,但因風浪又返回岩屋浦。當天夜晚,因雷雨和波浪加劇,義滿在田島浦(今防府市中浦地區)登陸,並在漁民家中住宿。最終義滿放棄前往九州,從此地返回京都。18日,他從周防熊毛郡的竈關(今上關町)出發,26日義弘的船抵達攝津兵庫,隨後於27・28日隨行上洛。[4]從此,義弘開始參與幕府政務核心,常駐京城。[4]
在此期間的康曆元年(1379年),義弘曾應高麗的請求出兵討伐倭寇,甚至追擊至慶尚道,但因當地高麗軍隊不予配合而敗退。高麗方面為此派遣使者表示謝意。[18]由於這些行動受到朝鮮方面高度評價,李朝成立後,於應永2年(1395年)11月,大內氏與李朝之間建立了直接外交關係。[a]
至德2年(1385年),義弘從弟弟滿弘手中奪取石見國,但作為補償,滿弘獲得了豐前國。此後,滿弘成為大內氏在九州擴張的核心人物。[15]
義滿為了削弱他所認為危險的有力守護大名,採取了一系列策略。天授5年/康曆元年(1379年),他利用細川氏與斯波氏的對立,使管領細川賴之失勢(康歷政變)。康應元年(1389年),他挑釁土岐康行,迫使其起兵,並派遣討伐軍使其投降(土岐康行之亂)。明德2年(1391年),他策動擁有11國守護權、被稱為「六分之一殿」的山名氏分裂,指使山名時熙與其堂兄氏之被山名一族的氏清與滿幸討伐,導致其勢力衰退。隨後又挑釁氏清與滿幸,使其起兵並予以討伐,最終山名氏僅剩3國(明德之亂)。
義弘積極配合義滿的權力強化政策,在明德之亂中擔任先鋒,率領200騎兵[1][b],在神祇官社後方的東寺布陣。明德2年(1391年)12月30日,他在洛西內野奮勇作戰,與氏清的家臣小林上野守進行一騎討並獲勝,立下戰功。[4][c]因這次戰功,明德3年(1392年)1月4日,義弘被授予山名家舊領的和泉與紀伊兩國守護職,加上弟滿弘及自身原有的領國,成為統治六國的大名。[4][20][2][21][5]義弘一方面歸還山名氏在紀伊國強占的莊園,另一方面也保障了與莊園領主常有衝突的地方武士與地侍的土地權利,使他們成為領地的給人。[22]義滿認可義弘的功績與忠誠,於明德4年(1393年)12月頒發御內書,承認其地位可與足利將軍家相當。[4]
Remove ads
應永4年(1397年),足利義滿開始修建北山第,並要求各大名提供人力支援。在眾多大名中,唯有大內義弘堅持武士應以弓箭效忠為本的武人信念,拒絕服從,因此觸怒了義滿。同年末,義滿命令義弘討伐少貳貞賴,義弘派遣了兩位弟弟——滿弘與盛見,率領五千騎兵前往應戰。然而戰況持續艱苦,最終滿弘在筑前戰死。[24]儘管如此,滿弘的遺孤卻未獲得任何獎賞,甚至傳出義滿暗中唆使少弐貞賴等人討伐大內氏的傳言,義弘因此愈發不滿。
應永5年(1398年),義弘為報滿弘之仇,親自出征九州,討伐少弐家。[24]
義滿一方面試圖削弱有力守護大名的勢力,另一方面也對義弘的勢力擴張感到憂慮。在平定少弐氏之後,他向義弘下達了上洛命令。[24]但義弘拒絕服從[24],義滿則持續施壓,不斷發出上洛命令,進行挑釁。
義弘最終被逼入絕境。他判斷要擺脫困境,唯有起兵推翻義滿。於是,在應永6年(1399年)10月13日,義弘率領軍勢與弟弟弘茂一同登陸其分國——和泉的堺之浦。[24]他派遣家臣平井新左衛門前往京都,但自己並未入京。
義弘試圖聯合反幕府勢力,與鎌倉公方足利滿兼、被義滿單方面罷免九州探題職務而失勢的今川了俊(貞世)、在土岐康行之亂中敗落的美濃守護土岐詮直、在明德之亂中被滅的山名氏清之嫡子宮田時清、近江的京極秀滿(出雲守護京極高詮之弟)、比叡山與興福寺的眾徒,以及楠氏・菊池氏等舊南朝勢力取得聯繫,鼓勵他們起兵。然而這些地方的反叛在強大的義滿面前幾乎毫無抵抗力,大多被鎮壓。[24]
義滿試圖安撫義弘,但義弘與足利滿兼結盟,正式起兵,在堺修築城堡作為據點。這便是「應永之亂」的開端。義滿派遣禪僧絕海中津勸其投降,義弘於應永6年10月27日禮貌地拒絕。儘管如此,他仍對是否向興福寺僧眾送達由滿兼託付的御教書猶豫不決,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22]然而翌日(10月28日),義滿正式發布討伐義弘的治罰御教書,11月堺方面收到消息後,義弘下定決心。[22]他認為自己因謀反而命運已盡,戰死已成定局,遂提前舉行自己的葬禮,甚至安排了四十九日法會。他還將遺物與信件寄給留在周防的年邁母親,也寫信給留守的弟弟盛見,囑咐其守護國土。義弘率領約5,000人(一說為3,000人)在堺堅守,等待滿兼的援軍,同時展開最後一戰。
義滿率領以細川滿元、赤松義則、畠山基國、畠山滿家、斯波義將、斯波義重等為主力的三萬餘兵力逼近堺。大內軍雖屢次擊退足利軍,士氣高昂,但在12月21日[d],義滿率奉公眾發動火攻等戰術,使大內軍陷入劣勢,眾多家臣戰死。義弘在死前奮戰,重創足利軍,最終被畠山滿家擊殺。
與兄長一同堅守堺的弘茂原本打算自盡,最終選擇投降,並被赦免,成為大內氏的繼承者。然而留在周防的盛見表示抵抗,兄弟之間爆發了家督繼承之爭。
義弘的墓地位於山口縣山口市保寧山瑠璃光寺。其弟盛見為祭奠義弘,計劃修建瑠璃光寺五重塔,傳說於嘉吉2年(1442年)左右完工。如今該塔被指定為國寶,被譽為大內文化的最高傑作。義弘據說安葬於五重塔之下。此外,在他戰死之地堺的本行寺也設有供養塔。其肖像畫收藏於山口縣立山口博物館。
Remove ads
外交政策
大內氏開始自稱是百濟王族琳聖太子的後裔(在應永6年(1399年),他們渡海討伐倭寇,並以此功績向朝鮮請求賜予百濟故地的土地。[24]高麗國王原本表示同意,但因遭到家臣反對而作罷,最終未能實現)。此外,大內氏還與朝鮮半島的高麗、中國大陸的明朝開展了獨立的貿易活動。
原本對外交流由九州探題今川貞世所壟斷,但在其失勢後,獲得義滿信任的大內義弘被幕府正式認可為對外交涉的窗口。[24]與此同時,義滿也命令義弘負責整治倭寇,義弘藉助義滿的信任,在貿易上建立了有利地位。[24]
義弘還將被倭寇擄至日本的朝鮮俘虜送還,並以此為交換,向李氏朝鮮請求獲得高麗大藏經。[25]
然而,由於義滿也密切關注貿易的壟斷與利益分配,義滿與義弘之間在外交事務上逐漸產生了對立,並不斷加深。[24]
人物形象
據傳,大內義弘是一位傑出的武人,也是具有骨氣的武將。另一方面,他在和歌方面也頗有造詣,不僅與宗碩有交流,甚至被列為《新後拾衣和歌集》的作者之一,可見其也是一位文化人。[24]此外,在應永6年11月,他向和泉國的舊南朝系領主和田氏頒發了安堵狀(即「和田文書」)。這份文書是在應永之亂爆發前發出的,但採用的是北朝的年號,並且未包含任何徵召兵力的措辭。由此可推測,這是義弘出於體恤之心所做的安排,意在使該文書日後不致牽連和田氏,並可作為其合法憑證使用。此外,關於應永之亂的失敗,常被認為是由於紀伊國、石見國的地方武士(國人)背叛所致。但也可以理解為,正因為義弘能夠在當時成功動員這些原本難以駕馭的國人與地侍,才會在戰局不利時出現背離現象,從而反映出他在領國治理方面的卓越能力。[22]
傳說
關於「大內義弘曾作為南朝與北朝之間的調解者,致力於促成南北朝合一」[4]的俗說廣為流傳,但實際上不僅缺乏相關的一手史料,甚至連時代相近的二手史料也未能留存。[26]義弘曾參與調解的說法,出現在室町時代的軍記物《應永記》以及近世的《南方紀傳》中,但這兩部作品作為史料的可靠性都不高。[26]不過,據森茂曉的觀點,大內義弘在元中8年/明德2年(1391年)因參與明德之亂而獲得紀伊國與和泉國的守護職位,與南朝之間存在諸多利害關係,因此在足利義滿正式介入之前,義弘可能確實曾進行過某些初步的接觸或談判。[26]
腳註
參考文獻
關聯項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