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同市第一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同市第一中學,簡稱大同一中,是山西省大同市教育局所屬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也是山西省首批重點中學[2]。現任校長為張晉平。
校史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大同府知府劉瀛將雲中書院改辦為大同府中學堂,次年正式開學,成為了大同市中學教育的開端。首批學生有五十餘人,招自大同府所屬二州七縣。大同廩生胡嗣溫受聘擔任第一任監督(即校長)。
宣統三年(1911年)夏,劉應昭接任監督。同年大同發生辛亥起義,革命軍政府占用校舍,學校停辦。
1912年,劉應昭發函邀請大同府、朔平府兩府各縣官紳來同商議復校事宜。議定學校由各縣共同出資,校名改為「大朔中學校」,劉應昭繼續出任校長。
1913年學校由省接管,易名「山西省立第三中學校」,孟元文任校長。1917年,苑友梅接任校長,提議新建校區。1918年,省撥款八萬餘元,於大同城西五里河畔花五百餘元購土地五百畝興建新校區。(此校區即今山西大同大學大同師範分校所在地,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921年7月,學校遷入新址。閻馮、晉奉軍閥戰爭中,學校被迫停課數月。1934年再度易名為「山西省立大同中學校」,校長龐善守,並開設高中部[3]。
1937年9月大同淪陷後省立大同中學校校園被日軍用作陸軍醫院,校內教學設備、藏書等等盡遭破壞。1939年,偽晉北政廳恢復大同中學校。1944年改名為大同工業中學校。期間實施奴化教育,先後提出了「防共、滅共,日滿蒙睦鄰親善,復興東洋道德」和「增強蒙古政權理想的認識,陶冶忠誠奉公道德,建立東亞新秩序」的教育方針。每日早晨學校舉行朝會,師生須向東90度鞠躬進行「東方遙拜」;珍珠港事件後,每月8日召開紀念會;每周有一天或半天學生須到日軍營房、神社勞動,稱「勤勞奉仕」;逢日本人過節,須去神社行禮[4]。
抗戰勝利恢復「山西省立大同中學校」校名。1949年後,軍管會接收大同中學校,更名為「察哈爾省大同中學校」。撤銷的大同中正中學、寧武中學和勒令遷回原址的懷仁中學的部分學生併入學校。同年夏,遷回十里河校區。1952年6月,更名「察哈爾省大同第一中學校」,年底又改名為「山西省大同第一中學校」[4]。
1972年3月,與大同師範互易校名,校址遷至大同市師校街(大同府衙門原址)[註 1]。
1981年2月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首批省重點中學。
因大同市啟動大同府衙門保護工程,大同一中在大同市城區向陽東街建設新校區,並於2010年9月遷至新址。
Remove ads
校歌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時期,苑友梅任校長時曾以「弘毅」為校訓,並據此編定校歌[4]:
形勢據云中,歌慷慨。燕趙古雄風,天下號勁兵,至今日尚武在修文。眾志成城。弘量包天地,毅力冠古今;淬學識,礪精神,準備得,赤手挽乾坤。
2007年學校向師生徵集校歌、校徽。最後採用了《大同一中之歌》作為校歌。
大同一中之歌
集體 孫一鳴作詞
孫一鳴作曲
注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