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

每年一月針對高三在學學生進行的重大考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
Remove ads

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3]),簡稱學測,是在中華民國舉行的一種大型考試,用來鑑定學生是否具有進入大學的基礎知識。另有固定每年七月舉辦的分科測驗,採取指定科目成績分發入學。

快速預覽
快速預覽 縮寫, 類型 ...

有別於過去的聯考,學科能力測驗用於中華民國的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其成績僅定位在中華民國各大學校系檢定學生的「門檻」:依其特色、需要,先訂定學科能力測驗的標準,只有通過此一標準的考生,才可以參加中華民國的「大學甄選入學」或「大學考試分發入學」。

學測作為中華民國大學入學方案中三大考試之一(另兩大為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大學入學分科測驗),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大考中心)負責統籌舉辦。報考資格為中華民國高級中等學校之三年級在學學生、畢業生或具同等學力者(如通過高中學力鑑定考試)。報名時間在每年11月;考試時間在次年1月底或2月初。

學測集體報名收費新臺幣基本作業費200元,考科測驗費每科170元。若個別報名則酌收基本作業費250元,考科測驗費每科170元。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2002年學科能力測驗准考證

學測第一次舉行的日期是1995年(民國84年),配合當時中華民國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所實施。並減低過去學科測驗分數為絕對入學標準的比例,讓高中生在學成績和表現比例加大,升學的機會也提高。

日期

現今學測的日期大都訂在農曆過年之前。

近幾年大學學測的日期如下:

  • 2011年1月27、28日(星期四、五)
  • 2012年1月17、18日(星期二、三)
  • 2013年1月27、28日(星期日、一)
  • 2014年1月18、19日(星期六、日)
  • 2015年2月1、2日(星期日、一)
  • 2016年1月22、23日(星期五、六)
  • 2017年1月20、21日(星期五、六)
  • 2018年1月26、27日(星期五、六)
  • 2019年1月25、26日(星期五、六)
  • 2020年1月17、18日(星期五、六)
  • 2021年1月22、23日(星期五、六)

自2022年開始,題型適用108課綱,且考試日程延長為三日。[4]

  • 2022年1月21、22、23日(星期五、六、日)
  • 2023年1月13、14、15日(星期五、六、日)
  • 2024年1月20、21、22日(星期六、日、一)
  • 2025年1月18、19、20日(星期六、日、一)
  • 2026年1月17、18、19日(星期六、日、一)
Remove ads

測驗目標

學測主要是為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而設計,其測驗目標為下列四項,用來評量考生:

  1. 是否具備高中生應有的基本學科知能
  2. 是否具備接受大學教育應有的基本知能
  3. 通識導向,結合生活或整合不同領域
  4. 重視理解與應用的能力

自108年學測起,改以科目自由報考的方式(五選四)選擇專業人才。

考試科目

國文(分為綜合測驗和寫作)、英文(包含綜合測驗和作文)、數學(代數幾何向量矩陣統計)、社會(地理、歷史、公民與社會)、自然生物物理化學地球科學)。

98學年度起,社會考科以「公民與社會」取代「三民主義現代社會」。

108學年度起,大學科系至多採計四科,考生可依照理想大學科系的需求門檻選擇科目報考,由五科必考改制為五科選考(大學端最多採計四科)。

111學年度起,考題採用混合題型、並使卷卡合一,考試科目包括國文考科(含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與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英文、數學A、數學B、社會、自然等考科。考生可自由選考科目,各科成績均採級分制,將級分劃分為五標(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底標),用於個人申請入學時各科最高為15級分,用於考試分發入學時各科最高為60級分。

歷屆報考人數

更多資訊 年, 人數 ...
Remove ads

考試時間

隨考招制度變化,學測各科的考試時間有多次變革。以下列出的是一般考生的考試時間,特殊考生另有規定。

民國84-90學年度

五科均為100分鐘

更多資訊 時間, 第1節 ...

民國91-106學年度

國文為120分鐘,其餘各科均為 100 分鐘。[註 1]

更多資訊 時間, 第1節 ...

107學年度[註 2]

除國文(選擇題)及國寫為 80 分鐘外,其餘各科均為 100 分鐘。

更多資訊 時間, 第1節 ...

108-110學年度

國文(選擇題)80 分鐘,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國寫)90分鐘;英文、數學考科各 100 分鐘,社會、自然考科各 110 分鐘。

更多資訊 時間, 第1節 ...
更多資訊 時間, 第1節 ...
Remove ads

111學年度起

國綜90分鐘,國寫90分鐘,英文及數學:100分鐘,社會及自然:110分鐘。

更多資訊 時間, 第1節 ...

課綱範圍

108課綱範圍(111年起適用)

更多資訊 考科, 範圍 ...
  • 備註:
  1. 因應108課綱之素養導向,各考科題型分為:選擇題(包含單選、多選題)、選填題(數學科)、非選擇題、混合題
  2. 混合題是由選擇、選填和計算(數學科)、填充(數學科以外)、非選擇題等題型組合而成的題組。
  3. 數學A為自然組學生、社會組部分學生應考;數學B為社會組學生應考。
  4. 國文考科包括國綜與國寫,成績各占50%,分節施測。
  5. 社會考科中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試題所占比例相當。
  6. 自然考科中的物理、化學、生物與地球科學四科試題所占比例相當,並包括探究與實作的學習內容。

99課綱範圍(102年-110年適用)

更多資訊 考科, 範圍 ...
  • 102、103年學測英文聽力作為甄選入學審查參酌資料之一;104年起為學測指考必考科目之一。
  • 備註:
  1. 國文、社會考科的歷史部分依95課綱的內容命題。(※國文、社會考科的歷史部分於104學測起依101課綱命題。)
  2. 數學、物理皆於高二開始分為A版與B版:A版課程為基礎單元課程內容;B版課程則包含基礎與進階單元課程內容。
  3. 99課綱的學測(102年施測)之自然考科範圍:基礎物理(一)全、基礎物理(二)A、基礎化學(一)全、基礎化學(二)全、基礎生物、基礎地球科學
  4. 「基礎生物」課本書商分成上下兩冊
  5. 「基礎地球科學」課本書商分成上下兩冊
  6. 備註第二點所列「基礎物理(二)A」為高二社會組用書,僅有一冊,學習時間為一個學期。自然組用書為「基礎物理(二)B」課本書商分成上下兩冊。
  7. 107學測起,原國文考科始拆分為「國文科(選擇題)」與「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並且增加測驗題數。兩科成績合併為國文科成績,計分方式為兩科測驗分數各占50%。

舊範圍(102年起停用)

更多資訊 考科, 範圍 ...
  • 備註:
  1. 99課綱的學測(102年施測)之自然考科範圍:基礎物理(一)全、基礎物理(二)A、基礎化學(一)全、基礎化學(二)全、基礎生物(1)、基礎地球科學
  2. 備註第一點所列「基礎生物(1)」課本書商簡稱為「基礎生物」並分成上下兩冊。
  3. 備註第一點所列「基礎地球科學」課本書商分成上下兩冊。
  4. 備註第一點所列「基礎物理(二)A」為高二社會組用書,僅有一冊,學習時間為一學期。自然組用書為「基礎物理(二)B」課本書商分成上下兩冊。

題型

更多資訊 考科, 題型(110學測前適用) ...
  • 備註:
  1. 多選題之各選項獨立計分,答錯須倒扣至該小題0分為止。其中自然科之多選題會提示各題應選幾項,而國文科、數學科之多選題不會提示應選幾項。
  2. 選擇式填充題(選填題)」為數學科的特殊考法。各填充題根據該題應填入之數字或符號數目給予相對應的格子數目,並且格子中只能選擇填入數字0~9或符號「-」及「±」,考生須於相對應之題號在答案卡上劃記。該題型之目的為方便讀卡閱卷。
  3. 自然考科試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分為單選題、多選題、綜合題(單選、多選混合),試題內容以高一為主,難易度較第二部分簡單,該部分占40題,每題2分,滿分80分。第二部分為單選、多選混合題型,試題內容以高二為主,命題方向較生活化也較複雜,考生須具備多面向知識方可作答,該部分占28題,每題2分,滿分48分,超過48分者以48分計。
  4.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為107學測起新增的考科。兩大題的寫作題目分別為知性題一題、感性題一題。
更多資訊 考科, 題型(111學測適用) ...
  • 備註:
  1. 多選題之各選項獨立計分,答錯須倒扣至該小題0分為止。其中自然科之多選題會提示各題應選幾項,而國文科、數學科之多選題不會提示應選幾項。
  2. 選擇式填充題(選填題)」為數學科的特殊考法。各填充題根據該題應填入之數字或符號數目給予相對應的格子數目,並且格子中只能選擇填入數字0~9或符號「-」及「±」,考生須於相對應之題號在答案卡上劃記。該題型之目的為方便讀卡閱卷。
  3. 混合題是108新課綱全新題型,是一個由單選、多選、選填(數學科)、填充(數學科以外)、非選組成的題組。
  4.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為107學測起新增的考科。兩大題的寫作題目分別為知性題一題、感性題一題。
  5. 115學年度起英文科之篇章結構由4個空格4個選項改為4個空格5個選項

計分

學測為了不要讓考生為了幾分的成績差距而計較,於是捨棄傳統以原始分數為直接成績標準的方式,而改用「級分制」,每科最高為15級分(即為滿級分)。若原始分數為0分者即為0級分,所以只要有分數則不會是0級分。因為共有五考科,所以學測總級分最高可達75級分(111學年度起數學分為A跟B兩考科,因此共有六考科90級分),在五取四的制度實施後基本上滿分為60級分。

級分之換算先以該科前面1%考生(取整數小數無條件進位)的平均原始分數除以15(取至小數第二位,第三位四捨五入)作為各該科之級距,原始得分0分者為0級分,每增加一個級距,依次往上得1、2、3、......,最高為15級分,由此得出考生的成績落在那個區間即為該級分(缺考以0級分計)。

  • 例如某年到考考生為161,567人,而某考科總分為100分
  1. 取前1%的1616人(1615.67小數無條件進位)原始成績總和,假設為151,497分
  2. 將此分數平均(先不四捨五入)後再除以15得6.25(6.249小數第三位四捨五入),則6.25即為級距(111學年度起級距採用到小數點後五位[5],6.249876小數點第六位四捨五入得到6.24988為級距)
  3. 原始分數0分者為0級分
  4. 0.01~6.25為1級分,6.26~12.50為2級分……依此類推,81.26~87.50為14級分
  5. 15級分是87.51~100(滿分)

歷屆級分換算表[6]

  • 因為表格有限,以下只列出歷年級距,級距乘以級分即為該級分最高分數上限。
  • 例如級距5.5,則12級分最高分為66分,加上0.01分則為13級分最低分數下限。
  • 88年度-92年度,級距至小數點後三位,其他年份皆為小數點後二位。
  • 87年度以前只分全均標全後標,各科總級分為10級分。83年度無資料。
  • 91年度起,增加底標,92年度以前總級分的分布無資料。
  • 各年度學測統計資料請參考[7]

級距表

更多資訊 年度, 科目 ...

標準

各學科及總級分各訂有五項標準(計算均不含缺考生,總級分不含五科都缺考的考生),計算方式如下:

  • 頂標:成績位於第88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 前標:成績位於第75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 均標:成績位於第50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 後標:成績位於第25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 底標:成績位於第12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延續上面例子(到考考生為161,567人):

  1. 成績由低至高排序,取第142,179名考生的成績為頂標(161,567 × 88% = 142,178.96,取整數,小數無條件進位)
  2. 成績由低至高排序,第121,176名考生的成績為前標
  3. 成績由低至高排序,第80,784名考生成績為均標
  4. 成績由低至高排序,第40,392名考生成績為後標
  5. 成績由低至高排序,第19,389名考生成績為底標

成績使用之主要招生管道

  • 大學甄選入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分為「繁星推薦」及「個人申請」兩管道,原本規定學測其中一科成績不得為0級分,108年起取消此限制,通常考生在選填志願時,會先做落點分析,判斷成績對於自己的理想校系是否有利。
    • 檢定:校系訂定的標準,通過此標準的考生才能取得下一階段評比的資格。
    • 採計(選用):列入計分的考科,作為錄取與否的依據。

除此之外,尚有離島原住民學生保送甄試、科技校院日間部四年制申請入學(四技申請入學)中央警察大學單獨招生、軍校申請入學等使用。

五選四制度

108學年度起學科能力測驗必考五科改為選考,大學端最多參採四科,旨在鼓勵學生多元學習。

參考資料

註解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