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本營 (大日本帝國)
大日本帝國曾經的最高統帥機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本營(大本営〔大本營〕/だいほんえい Daihonei)是甲午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期間大日本帝國陸海軍的最高統帥機關,能夠以大本營命令(大本營陸軍部命令或大本營海軍部命令)形式發布天皇敕命,是直屬於天皇的最高司令部。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都臨時設置了大本營,戰爭結束後即告解散。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設置的大本營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戰爭結束,同盟國稱其為「帝國總司令部」(英語: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大本營也進行關於戰果的宣傳。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敗勢盡顯,但大本營發表中仍然充斥著顯示戰況對日本有利的虛假信息。後來,「大本營發表」這個詞語就用來揶揄掌權者為了自身利益而篡改訊息、發布虛偽訊息的情況[1]。
Remove ads
沿革
1893年(明治26年)5月19日,明治天皇頒布了《戰時大本營條例》(敕令第52號);甲午戰爭爆發後的1894年6月5日,正式設置了大本營。根據1893年制定的《海軍軍令部條例》(敕令第37號),陸海軍的軍令部門在和平時期是對等的。而戰時大本營條例規定,戰時海軍軍令屬於作為幕僚長的陸軍參謀總長[2]。同年9月15日,天皇和大本營都移到廣島,稱為「廣島大本營」[3]。1896年4月1日,大本營奉詔解散。
1903年,《戰時大本營條例》做了修改(敕令第293號):在戰爭時期,海軍軍令部長和陸軍的參謀總長都被視為幕僚長,陸海軍的軍令部門在戰時也保持對等地位[4]。日俄戰爭期間,大本營設置於1904年2月11日,解散於1905年12月20日。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初期,由於兩國都沒有正式向對方宣戰[5],於是在1937年(昭和12年)11月18日,根據敕令第658號廢止大本營只能在戰時設置的規定,另頒大本營令(昭和12年軍令第1號)規定大本營在發生事變時也可以設置。11月20日,隨即依新令設置了大本營,這次設置的大本營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9月13日。太平洋戰爭末期,曾經計劃將大本營轉移到長野市松代町的地下掩體中,稱為「松代大本營」;但工作尚未完成,戰爭就結束了[6]。
Remove ads
組織機構
大本營下轄的機構大部分是參謀本部(陸)和軍令部(海)的機構。大本營會議由天皇、參謀總長和次長、軍令部總長和次長、參謀本部第1部長(負責作戰事務)和作戰課長、軍令部第1部長和作戰課長組成;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列席會議,但沒有發言權。大本營中不包含內閣總理大臣、外務大臣等政府文官(小磯內閣時期,首相曾例外地成為大本營的成員)。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負責在大本營和政府之間協調。
- 陸軍參謀部
- 中央特種情報部
- 陸軍副官部(部長由參謀本部總務課長兼任)
- 兵站(後勤)總監部
- 總監(由參謀次長兼任。1945年5月16日起由陸軍次官兼任)
- 參謀長(由參謀本部第1部長兼任)
- 運輸通信長官部 (長官為參謀本部第3部長)
- 野戰高等電信部
- 野戰高等郵便部
- 野戰兵器長官部(部長1937年11月-1943年10月由陸軍省兵器局長兼任,之後由陸軍兵器行政本部總務部長兼任)
- 野戰航空兵器長官部(部長由航空本部第2部長兼任)
- 航空通信保安長官部
- 野戰經理長官部(長官為陸軍省經理局長)
- 野戰衛生長官部(長官為陸軍省醫務局長)
- 陸軍報道部(1945年6月2日與大本營報道部整合)
- 陸軍管理部(部長為參謀本部總務課長)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