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清國浙江寧波府鐫贈美國華盛頓紀念塔碑

纪念石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
Remove ads

大清國浙江寧波府鐫贈美國華盛頓紀念塔碑[注 1]美國華盛頓紀念碑中的一塊紀念石碑,來自大清國浙江寧波府,文字內容選自徐繼畬所著《瀛寰志略》。石碑為華盛頓紀念碑中唯一的中文石碑,於1853年由美國傳教士製作,並於1853年7月12日至1864年3月7日間捐贈給華盛頓紀念碑,目前石碑安放於華盛頓紀念碑內第十層[1]。長時間以來,這塊石碑並未引起中國公眾的注意,直至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訪華時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後方才引起廣泛關注[2]

Thumb
石碑照片

石碑

石碑使用花崗岩製作,長4.5英尺,寬3.5英尺,字體為正楷,黑漆文字[2]。碑文選自徐繼畬《瀛寰志略》,稱頌了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領導美國獨立戰爭及開創美國民主制度的業績,並讚頌其功業超過陳勝吳廣曹操劉備,堪列西方古今人物之首[3]

石碑全文及現代漢語譯文如下:

更多資訊 原文, 現代漢語譯文[4] ...
Remove ads

歷史背景

Thumb
徐繼畲像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一批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傳統知識分子開始關注西方。與其他知識分子不同,徐繼畬在其《瀛寰志略》中,除對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做出介紹之外,首次介紹西方民主制度,包括英國的議會政治和美國的政治制度並予以高度評價,這遭到了清廷守舊勢力的強烈抨擊,並給作者本人的仕途造成了衝擊[3]

與此同時,根據中英南京條約,清政府開放五口通商,而寧波為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這使得外國傳教士紛至沓來,在寧波傳教,開設近代西醫醫院,開辦報紙,寧波的近代化進程由此開始。傳教士的活動也伴隨著政治。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美國浸禮會醫生瑪高溫(D. J. Macgowan)至寧波傳教並開設診所(即今寧波市第二醫院)。次年,瑪高溫在寧波設美國領事署。1844年至1850年間,美北長老會共向寧波派出傳教士16人,向寧波及周邊紹興、金華等地傳教,同時從事教育、醫療等服務[3]

美國華盛頓紀念碑於1848年奠基,但不久以後,國家紀念碑籌建協會便陷入資金困境。籌建協會因而開始進一步籌集捐款,並向美國各州乃至全世界徵集紀念石。一方面,協會籌集紀念石的目的為使聯邦的各州在紀念碑都有所代表,另一方面,協會也曾計劃隨紀念石接收現金捐助以緩解資金緊缺的問題(儘管大多數紀念石都不帶有捐款)。華盛頓紀念碑中目前共有193塊紀念石,大多數都來自1849年至1855年間。除各州捐獻外,也有企業、外國政府乃至個人的捐獻[1]

Remove ads

贈碑經過

Thumb
華盛頓紀念碑

石碑如何產生及抵達美國目前尚沒有確鑿的依據,因而目前對石碑歷史的討論多來源於猜測。一種說法認為,石碑為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與寧波近代外交家張斯桂共同製作,並於1853年運抵美國[5]。也有研究者認為,西方傳教士在寧波日益擴大的政治影響和寧波民間工商業的發達使得民主意識得到萌發,因而為官方贈送石碑提供了可能[3]。但也有研究者認為,寧波知府因其官階過低不可能代表中國向美國政府贈送禮物。與此同時,知府本人並非基督徒,因而不可能與一批基督徒一起署名,因而石碑的贈送不可能是政府行為。丁韙良在其自傳《花甲憶記》中未曾提到贈送石碑一事,這也使得丁韙良是否參與石碑贈送存疑。而瑪高溫曾在1865年給布倫特(J.C. Brent)的信件中提到,「我已榮幸地將一塊花崗岩石碑送至了你們崇高而虔敬的紀念碑處。那塊石碑是在我的倡議下,由身處中國寧波的美國傳教使團的基督徒們準備的」[注 2]。因而,石碑更有可能是由瑪高溫攜帶至美國並捐獻給華盛頓紀念碑[2]

後續事件

1865年,石碑文字的作者徐繼畬復官,任職於總理衙門並管理同文館。1867年,美國總統安德魯·詹森請國務卿威廉·H·西華德邀請一位藝術家複製吉伯·史都華所繪的華盛頓畫像,並在北京舉行贈送儀式,由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將畫像贈送給徐繼畬。1868年3月29日《紐約時報》以《美國在中國之影響》為題報道了此事[6]

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在訪問中國途中,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向150年前中國贈送該份禮物表示感謝,並表示徐繼畬所述的內容為美國立國的核心理想[7]。這次演講也使得這塊石碑得到了中國公眾的關注[2]

注釋

Loading content...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