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清皇帝功德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清皇帝功德碑
Remove ads

大清皇帝功德碑滿語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ᡳ
ᡝᠨ᠋ᡩᡠ᠋ᡵᡳᠩᡤᡝ
ᡥᠠᠨ ‍ᡳ
ᡤᡠᠩ
ᡝᡵᡩᡝ᠋ᠮᡠᡳ
ᠪᡝᡳ
)是丙子胡亂之後清太宗朝鮮王朝首都漢城附近建立的石碑。其最早豎立在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松坡區的三田渡,故又以其所在地的地名而稱為「三田渡碑」。2008年遷移到松坡區蠶室洞韓語잠실동樂天世界大樓的後面。此碑列為大韓民國指定史蹟之一,編號為第101號,全稱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現代韓國人將此碑當作「恥辱碑」看待。

快速預覽 大清皇帝功德碑, 類型 ...
Remove ads
快速預覽 漢語名稱, 正體字 ...
Remove ads

歷史

1636年,清太宗入侵朝鮮,擊敗朝鮮軍隊。朝鮮仁祖前往南漢山城避難。後來仁祖被迫向清朝投降,願為清朝的藩屬國,史稱「丙子胡亂」。次年,太宗要求朝鮮建立一座功德碑,以頌揚大清皇帝的功績。在清朝的壓力下,仁祖被迫同意了,大清皇帝功德碑於1639年豎立於當年太宗受降的三田渡地區。碑文用滿文蒙古文文言漢文寫成,正面為滿文和蒙古文,背面為漢文,其內容大致相同。漢文版本為朝鮮官員李景奭撰寫,其他兩種語言的版本應是由漢文版本翻譯而成。此後,每當清朝敕使到達朝鮮,都會前往三田渡,拜謁大清皇帝功德碑。

清朝人認為三田渡碑對朝鮮伏屬清朝的統治起著很好的效果,清聖祖便曾說:「此等地方,太宗文皇帝定朝鮮之役,我兵無處不到。以已破之國,我朝為之重加營建,俾安堵如故。是以其國人於太宗文皇帝駐軍之地樹立石碑,備書更生之德[1]。」然而,自從三田渡碑的豎立以來,朝鮮人便一直視該碑為恥辱碑,一直有人試圖破壞。比如在1640年,全羅慶尚兩道儒生因反對朝鮮送舟師助清伐而不受採納,便揚言要搗毀三田渡碑[2]。此後朝鮮專門定軍守直碑閣,直到1895年拆除為止。

1895年,清朝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承認朝鮮與清朝脫離藩主關係。此後,開化黨掌權者拆毀了迎恩門,並推倒了三田渡碑,此碑埋入地下。1931年掘出,1956年,韓國文化部長和教育部長認為此碑是民族恥辱的象徵,再次將其埋入地下。1963年,因洪水的肆虐,三田渡碑再度出現在人們眼前。人們認為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民族恥辱的象徵應該銘記,所以將之當作史跡保護起來。1983年,漢城市在該碑周圍建立公園。

2007年2月3日,也就是丙子胡亂後的370年,三田渡碑遭到韓國民族主義者的破壞。破壞者用紅色油漆在碑的正面寫上「철」(諺文「撤」)、「370」,背面寫上「거」(諺文「去」)、「병자」(諺文「丙子」)。27日,39歲的犯人朴氏被捕。此人曾在當年1月因為甲午農民戰爭的原因破壞了古阜韓語고부군郡守趙秉甲韓語조병갑建立的石碑,他聲稱對韓國政府處理「恥辱碑」的做法非常不滿,認為該碑應該撤去,或者轉移到其他地方去。6月15日,石碑修復完成。

2008年,韓國對三田渡碑原來的位置進行考證,文化財廳決定將碑移到樂天世界大樓後面、松坡區蠶室洞韓語잠실동47號石村湖水西湖東北方向的綠地上。至於位於原石碑基座下描繪仁祖向太宗行三跪九叩之禮的銅板,由於該銅板為1983年建造史蹟公園時所造之物,文化財委員會認為沒有文物價值,將其撤去[3]

Remove ads

碑文內容

总结
视角
Remove ads

圖集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