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腦半球切除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腦半球切除術 (英語:Hemispherectomy)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外科手術。在手術中,一個大腦半球(半個大腦)會被移除或失去其功能。這種手術是用於治療多種癲癇症發作的症狀,針對痲癇源頭位於單個大腦半球上大面積位置的個案。這項手術只用於治療極端病例,包括藥物或其他入侵性較低的手術對治療症狀不起作用的情況。大腦半球切除術常見的併發症有:腦積水、硬膜下少量積液、腦髓液漏、深層和表面感染。[1]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
歷史和演變
大腦半球切除術是由弗瑞德·戈爾茨(Friedrich Goltz)於1888年在一隻狗身上初次實驗的。而首次在人體上進行的手術則在1923年,由瓦特·丹迪(Walter Dandy)為一位膠質母細胞瘤病患施行。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大腦半球切除術會移除半個大腦,但是這在許多情況下,造成了無法接受的併發症和副作用。其中主要有顱骨中充滿過量體液,進而造成對剩餘大腦的壓力(被稱作腦積水)。這項手術在20世紀80年代由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班傑明醫生重新使用在兒童身上[2]。在許多醫療中心,大多數這種手術都被功能性大腦半球切除術所替代,此手術把顳葉切除,從而進行胼胝體切開術(Corpus callosotomy),額葉和枕葉會與剩餘的大腦所分離。與功能性大腦半球切除術相比,大腦半球切除術在防止後續發生癲癇的優越性上,讓傳統「解剖學上的」大腦半球切除術持續為一項可行的手術。
成果
所有的大腦半球切除患者,都至少遭受半身不遂,與被移除或喪失功能的部分大腦相反的一側身體將會癱瘓。而這種手術基本是專門針對兒童的,因為他們的大腦通常表現出更強的神經可塑性。這可塑性允許剩餘半腦的神經元來接管由被移除大腦所控制的任務。這種情況有望能通過強化原本存在於未受影響的一側大腦的神經連接而達成,而這些連接在正常大腦中僅是相當細小[3]。一項關於5歲以下兒童就手術治療過災難性癲癇的報告稱,73.7%的患者都治癒好了各種痙攣[1] 。研究沒有發現手術在記憶上、性格上和幽默感上的長期明顯影響[4],但整體在認知能力上有微小變化[5]。比如說,有一案例關注了在5歲半時完成這項手術的患者在之後完成大學、參加研究院並在智力測驗上達到平均分以上的成績。這位患者儘管被移除了典型語言區所在的左腦,但也最終發展出了「優越的語言和智能」[6]。當切除左腦時,有證據表明,一些高級語言功能(比如說,高階文法)不能完全被右腦的功能所承擔。高級語言喪失的程度是基於病人做手術的年齡。[7]
因為神經可塑性,經歷大腦半球切除的人能有恢復力去回復原有的腦功能。在這情形下,恢復力是一種讓大腦能從一個糟糕的情況中恢復並回到原樣能力。神經可塑性的恢復力解答了為什麼餘下的半個大腦能夠恢復許多曾經是被移除的大腦的功能。恢復力是患者的一種功能,從大腦半球切除術中恢復健康。[8]
儘管這項手術被最初構想是只用在兒童身上,但是2007年的一項研究指出,解剖學上的大腦半球切除術在小心挑選的成年人中也有長期治療效果,讓其在幾十年中持續地控制癲癇發作。[9]
Remove ads
創傷性大腦半球切除術
在當一個人在大腦的一側受到嚴重創傷的案例中,比如說,大腦遭受槍傷需要進行大腦半球切除以拯救傷者性命。最值得注意的是阿德·伊斯拉菲爾,他在1987年在一次槍枝相關的工作事故中喪失了右腦。儘管他仍需要依賴輪椅行動,但最終他的腦部還是還是恢復了絕大多數的功能。令人們關注的是,槍傷打碎了他的腦殼,所以進行整形外科是困難的,以至於他右邊頭顱留有大片凹陷處。
參見
- 胼胝體切開術
- 拉斯馬森腦炎
- 大腦半球切除基金會(英語:Hemispheretomy Foundation)
- 大田原綜合症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