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赦
赦免形式,消除某一類人對罪行的所有法律紀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赦是赦免的一種,它是指國家元首或者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某一範圍內的罪犯一律予以赦免的制度。大赦的效力很大,它不僅免除刑罰的執行,而且使有罪的宣告也歸於消滅,等同除罪化。經過大赦之人,其刑事責任完全歸於消滅。尚未追訴的,不再追訴;已經追訴的,撤銷追訴;已受罪、刑宣告的,宣告歸於無效。在有許多外來移民的國家或地區(如,香港,澳門,美國等),也有單獨針對偷渡和滯留者的大赦。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8月27日) |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8年2月3日) |
各地區的大赦
中國古代皇帝以施恩為名,常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換年號、立皇后、立太子等情況下,常頒布赦令。如果僅赦免某些特定地區,則稱為曲赦。
概括而言,中國歷史上在以下情況下會施行大赦[1]:
- 新皇登基、皇后臨朝聽政以及皇室大喪;
- 冊封皇后、皇子,或者皇子有人生大事發生之時;
- 祭祀。祭祀是國家的重大活動。強者為王的時代,政權的合法性在中國古代無法通過嚴謹的理論和嚴密的程序所論證,只能利用人們對上天的敬畏通過各種儀式來強化自己的神性;
- 打勝仗或者其他關於敵我力量對比的大事發生。王朝的戰爭可分為對內和對外兩種情況,施行大赦是慶祝對內平定叛亂和對外戰事勝利的主要措施之一。此時的大赦除了有慶賀之意外,還有安定社會、安撫民心的作用,避免百姓以訛傳訛;
- 改年號、尊號。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從漢武帝時期才開始使用,並在皇帝在位時期可以更改,明清時期自朱元璋算起除明英宗(兩次登基)和皇太極(國號由後金改為清而換了年號)兩個之外都是一帝一年號。更改年號的原因很多,比如新皇登基、紀念某件大事或者是皇帝自認是大事的事;
- 非正常的自然現象(災異或祥瑞)發生。中國文化對天、地、自然懷有敬畏之心。
Remove ads
近代各國的大赦,則與中國古代的不同,不是出於恩典,而是國家的刑事政策。大赦的適用範圍最廣,凡在某一時期內犯一定之罪的,都可適用,而不以特定的人為限。大赦的赦免效力也最大,它不僅免除刑的執行,而且使罪、刑從根本上消滅,凡受大赦赦免的,不存在前科。由於大赦是國家的一項重大行動,通常是由國家元首或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以命令方式宣告,而不由司法機關決定。
- 1947年元旦,國民政府為慶祝抗戰勝利與《中華民國憲法》制定公布,頒布《國民政府大赦令》,除戰爭罪、部分漢奸罪、貪污罪、殺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販毒罪之外,所有發生在1946年12月31日以前,最重本刑在有期徒刑(含)以下之犯罪一律赦免。最重本刑為無期徒刑或死刑之犯罪,處死刑者減至15年有期徒刑、處無期徒刑者減至10年有期徒刑,處有期徒刑和罰金者則減半執行[2]。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4年於其憲法中規定了大赦和特赦,並將大赦決定權賦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特赦的決定權賦予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大赦令和特赦令由國家主席發布。1975年、1978年所修改和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則都只有特赦的規定,這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取消了大赦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憲法第67條和第80條的規定,特赦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由國家主席發布特赦令。
大赦與特赦的區別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