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齒鋸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齒鋸鰩(學名:Pristis perotteti)是軟骨魚綱犁頭鰩目鋸鰩科鋸鰩屬的其中一種,分布西北大西洋美國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東北大西洋西非;中太平洋澳洲北部外海、東印度群島;南美洲巴西聖塔倫附近的亞馬遜河口海域,深度1至122公尺,本魚鋸齒較少(通常一側19 個,很少20個),第一背鰭起源於腹鰭起源之前,且背鰭後緣凹陷得更深。海水種剛捕獲時呈深灰色或金棕色,淡水種呈鼠灰色,第一背鰭後部中背帶紅色,體側下部後部帶紅色,第一背鰭淡黃色,後角帶紅色,第二背鰭、腹鰭、尾鰭和第一背鰭後方的下側呈現暗磚紅色,體長可達650公分,體重可達591公斤,棲息在在鄰近海岸淺水區與河口, 特別是潟湖,為底棲性魚類,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Remove ads
物種分類
鋸鰩(P. pristis)與小齒鋸鰩(P. microdon)(聲稱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和本種(P. perotteti)聲稱分佈於大西洋和東太平洋)的分類關係在歷史上引起了相當大的混淆,但2013年發表的證據表明,這三者是同種的,因為缺乏形態和遺傳差異。因此,最近權威機構將小齒鋸鰩和本種視為鋸鰩的同義詞[1] As a consequence, recent authorities treat P. microdon and P. perotteti as synonyms of P. pristis.[2][3][4][5]。 根據 NADH-2 基因分析,鋸鰩有三個主要演化支:大西洋演化支、印度-西太平洋演化支和東太平洋演化支。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