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上法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上法皇
Remove ads

太上法皇,簡稱法皇,是日本歷史上的太上天皇出家遁入佛門後的稱號

Thumb
宇多法皇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概述

日本天皇遜位後稱太上天皇,簡稱上皇,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而出家(在日本或稱「入道」)為的上皇則稱太上法皇,簡稱法皇。在奈良時代平安時代日本佛教十分興盛,多位天皇心儀佛法,故退位後出家為僧,類似於大理國(今中國雲南)的多位國王(如保定帝段正明、宣仁帝段正嚴等)。

第一位出家的日本太上天皇是平安時代的聖武上皇,但當時並沒有稱他為「法皇」。有記載的第一位被稱為「法皇」的出家上皇是宇多上皇,但他被稱為「宇多法皇」後不久就停止使用「太上天皇」的尊號[1]。雖然法皇在本質上就是上皇,但在法律程序上,被稱為「法皇」者未必就享有上皇的尊號,而享有上皇尊號者也可以被稱為「法皇」,如被尊為「後高倉院太上天皇」的守貞親王,他也被稱為法皇。所以,相對於具有尊號意義的「太上天皇」,「太上法皇」只是一種通稱,不需要經過冊封

院政時代,上皇和法皇都是院廳的開設者和領導者,可以簡稱他們為「院」,他們的地位高於在位的天皇,而且掌握實際大權,被稱為「治天之君」。相對於上皇的全稱「某院太上天皇」,法皇的全稱是「某院太上法皇」[2](「某」是上皇或法皇所在院廳的名字,即院號,也被作為諡號)。如後鳥羽法皇的全稱是「後鳥羽院太上法皇」,不過當稱某法皇為「某院」時,「太上法皇」四字常常省略。明治維新後廢除了院號,一般只稱「某太上法皇」,簡稱「某法皇」。

大多數法皇不問政事,只潛心研究修行佛學念佛打坐,再加上後來攝關幕府先後掌權,院政形同虛設。但也有部分法皇利用院政之便試圖掌控國家實際權力,與攝關和幕府相抗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源平合戰中的後白河法皇,他周旋於源氏平家之間,平家敗亡後更挑撥源賴朝源義經兄弟,力圖從中漁利,恢復日本皇室的權力,結果失敗,被後來開創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源賴朝評價為「日本國第一大天狗[3]

法皇一般都曾擔任過天皇,只有守貞親王一人例外,他是後堀河天皇的親生父親,未做過天皇,兒子即位後尊他為太上天皇,而此時他已經出家為僧,所以也被稱為「法皇」。此外日本皇室曾追贈室町幕府第三代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為「鹿苑院太上天皇」,又因義滿生前已經出家,按慣例自然獲得「鹿苑院太上法皇」的封號,但幕府方面推辭不受。

日本至今為止最後一位法皇是江戶時代靈元法皇

Remove ads

法皇列表

日本歷史上有記載的法皇一共有22位。

更多資訊 法皇及院號, 退位時間 ...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