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夾邊溝農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夾邊溝農場是曾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酒泉市境內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一個農場,距離酒泉市區東北約30公里。最初為1954年建立的一個勞改農場,1957年轉為勞教農場,1961年10月撤銷,原址現為夾邊溝林場。1957年至1960年間,前後有來自甘肅省各地的三千多名「右派」被送到夾邊溝農場勞動教養。由於恰逢大饑荒等原因,大多數在該農場勞教的右派因飢餓而死亡,這一事件又被稱為「夾邊溝事件」或「夾邊溝慘案」。
建立
「夾邊溝」本為村名,因村子的一邊為被當地人叫「邊牆」的古長城,另一邊是排洪溝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解放軍第三軍在夾邊溝開闢了一個軍墾農場,並於1952年興建夾邊溝水庫,後因大壩壩坡滲流,存在嚴重隱患而將水庫廢棄。1954年3月[a],甘肅省勞改部門在夾邊溝建立勞改農場,行政名稱為「甘肅省第八勞改管教支隊」,對外稱「國營夾邊溝新建勞改農場」,設計規模為關押40至50人[2]。農場的場部位於夾邊溝村龍王廟原址,離夾邊溝村約有二里路程。計劃將夾邊溝建設成為水澆旱田作物型的穀物農場,農作物以春小麥為主,並利用農場西面天然草灘發展部分畜牧業[3]。1956年7月,轉為就業農場,除了安置的刑滿釋放的勞改就業人員,其他犯人大多被遷到馬鬃山勞改農場[4][1]。
1957年下半年,隨著「反右派鬥爭」擴大化[5],夾邊溝農場成為接收甘肅省各地「右派」分子的勞教農場,改稱「酒泉夾邊溝勞改勞教農場」。夾邊溝農場接收的第一批勞教人員是1957年11月初甘肅省酒泉運輸公司的4人、勞改局的4人和11月16日張掖專區機關的48人。此後直到1960年底,陸續有3千名左右的右派分子被送到該農場接收勞動教養,具體數據各材料稍有不同[1][6]。
Remove ads
饑荒
夾邊溝農場環境惡劣,營地地區的農業僅限於被鹽沼和沙漠環繞的綠洲中的小片草地,再加上勞教人員過多,農場無法自給自足[7]。恰逢全國性的大饑荒,而且當時農場管教和上級部門按照「右派就是反動派」的邏輯,未給農場提供充足的糧食[1][6],1960年下半年,農場開始有人餓死[7]。
1960年6月,中共甘肅省委成立省農墾委員會。成立當月,農墾委員會召開河西農墾會議,提出在河西走廊開荒四千萬畝。9月,中共張掖地委按上級指示,提出再新建12處農場的目標,計劃在高台縣明水灘新建的明水河農場就是其中一個。夾邊溝農場接到張掖地委通知後,除留下少數人員留守外,將其他一千九百多人全部調往明水灘。由於糧食不足,明水灘幾乎沒有基礎設施,大批勞教人員被凍死、餓死[8]:32。為了生存,囚犯吃樹葉、樹皮、蠕蟲和老鼠[7][9],甚至包括糞便和死人的肉[2][7][9][10]。死者的屍體未被埋在營地周圍的沙丘上,因為倖存的囚犯太虛弱,無法掩埋[7][11]。
1960年11月上旬,在甘肅河西地區檢查工作的內務部部長錢瑛發現夾邊溝農場和明水大河農場餓死人的情況。接著,中央派出檢查團到甘肅開展「搶救人命工作」,檢查團以錢瑛為團長,公安部部長王昭為副團長,水利部部長傅作義等參加。張掖地委派地委組織部副部長馬長義調查夾邊溝和明水大河農場,至十二月中旬將在明水灘的勞教人員接到高台縣搶救,夾邊溝農場也同時開始搶救人命,並開始分批審查陸續將教養人員遣返[8]:32-33。
調往明水灘的一千九百多人僅搶救回二百多人,加上留守夾邊溝的、在夾邊溝下屬石炭溝煤礦的,以及勞教期間逃跑的等,倖存者只有五百多人[8]:33。1961年10月,政府下令關閉夾邊溝並進行掩飾,甘肅當局指派一名醫生為每個死去的囚犯偽造各種自然死亡原因的病歷,但從未提及飢餓[2][9]。
Remove ads
後續
1961年,勞教農場撤銷,成立紅星農場。1968年,紅星農場由解放軍接收管理。1973年,改建為酒泉地區長城機械化林場。1982年,更名為「酒泉縣長城林場」,1985年改稱「酒泉市長城林場」[12]。2003年,改稱「酒泉夾邊溝林場」,為酒泉市肅州區林業局管轄的一個生態林場[13]。
勞教人員數量
根據甘肅省甘發(64)60號文件統計,原共有2369人被送到夾邊溝農場,其中右派分子887人,反革命分子898人,壞分子438人,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68人,貪污、違法亂紀分子78人。據曾在1960年底中央工作組來後被抽到高台農場成立的一個臨時辦公室的倖存者臘靜華回憶,臨時辦公室統計總人數有三千多,倖存者有五百多。1958年最高峰時,農場向勞改局匯報的人數為3074人,其中女性32人。據管教人員司繼才日記記載,1959年11月發放冬衣時,共有3136人。由於農場中有一些因故未記錄在案的勞教人員,因此作家趙旭估計總人數應在3500人左右。勞教人員中大部分死難者為男性,女性通常會被安排到一些勞動強度弱的崗位上,因而得以倖存。[1][8]:28
農場組織
1956年3月,劉振玉任夾邊溝農場第一任場長[14][b],第一副場長為王德富,第二副場長為姚世虎,教導員為申有義。1957年反右運動後期,申有義被劃為「中右」調往新疆。1959年,王德富和姚世虎調到安西馬鬃山勞改農場。[8]:31
1958年底,升級為縣級單位,張宏被任命為夾邊溝書記兼場長,梁步雲任副書記,劉振玉為副場長。1959年,張宏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改在農場趕馬車[15]。原甘肅省金塔縣縣長張和祥被任命為場長,但因被打成地方主義反黨分子未就任既被撤職,送夾邊溝勞動教養。張宏被打倒後,農場主要由劉振玉領導,但由於劉振玉黨籍一直未被恢復,所以職務為副場長。[8]:31
夾邊溝農場最初為科級單位,1958年人數增加到三千多後升級為縣級單位。下設管教股(對外稱教育科)、財務股(對外稱財務科)、生產股、秘書股和醫務所等,生產股下轄場部的三個大隊。[8]:30
1958年5月之前,全場為一個大隊,10個小隊。1958年6月,劃分農業隊、基建隊、副業隊;同時開始建新添屯作業站。大隊長、教導員、中隊長、指導員由農場管教幹部擔任;大隊和中隊的文書、統計、管理員、糧秣、司務員、上士、小隊長和班長等從勞教人員中選任。
Remove ads
相關作品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