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奧匈帝國戰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奥匈帝国战列舰列表
Remove ads

奧匈帝國戰艦列表收錄了奧匈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und Königliche Kriegsmarine,縮寫為k.u.k Kriegsmarine[1])計劃建造,或是完成建造並服役的所有戰艦。1900年代初至1917年間,奧匈帝國海軍建造了一系列戰艦。為了在戰時保衛其亞得里亞海海岸,奧匈帝國此前建造了一系列較小的鐵甲艦,包括岸防艦和裝甲巡防艦。1897年,被任命為海軍國務秘書[a]的奧匈帝國海軍上將赫爾曼·馮·斯潘英語Hermann Freiherr von Spaun[b]加快了海軍建設的步伐。在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指揮下,奧匈帝國海軍在20世紀初開始了擴張計劃,並很快就推動建造三艘哈布斯堡級戰艦英語Habsburg-class battleship[c]

Thumb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奧匈帝國艦隊在演習中

1904年9月,奧匈帝國海軍聯盟成立,同年10月,海軍中將魯道夫·蒙特庫科里英語Rudolf Montecuccoli[d]被任命為軍務部海軍司德語k.u.k. Marinesektion司長。海軍開始了一項適合大國的海軍擴張和現代化計劃[4]。蒙特庫科利立即追隨他的前任所倡導的努力,大力推動奧匈帝國海軍的擴建和現代化。1905年春天,蒙特庫科里設想了一支現代化的奧匈帝國海軍,包括12艘戰艦、4艘裝甲巡洋艦、8艘偵察巡洋艦、18艘驅逐艦、36艘公海魚雷艇和6艘潛艦[5]。在蒙特庫科里獲得任命7個月後,三艘卡爾大公級英語Erzherzog Karl-class battleship[e]前無畏艦中的最後一艘在的里雅斯特港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下水。

兩年後,第一艘拉德茨基級前無畏艦[f]開建。這一艦級是奧匈帝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批前無畏艦。不久之後,又被在三年內建造完畢的特格霍夫級無畏艦英語Tegetthoff-class battleship[g]所取代,後者是奧匈帝國唯一一批無畏艦[8]。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海軍開始討論建造第二批無畏艦,命名為君主代艦級英語Ersatz Monarch-class battleship[h],以取代舊的君主級英語Monarch-class coastal defense ship[i]。該計劃在1917年被取消,之後再也沒有建造新的戰艦。總體來說,在13年的時間裡,奧匈帝國海軍製造了13艘戰艦[11]

以上所有的戰艦都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役,然而短缺的煤炭被優先提供給了較新建造的特格霍夫級和拉德茨基級,限制了其餘戰艦的活動。隨著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並解體,所有的戰艦都移交給了法國、英國、美國和義大利。[12]

更多資訊 主砲, 排水量 ...
Remove ads

哈布斯堡級

Thumb
1901年「哈布斯堡」號在亞得里亞海上游進行海上試驗

建造於1899年至1902年間的哈布斯堡級戰艦是奧匈帝國的第一批前無畏艦。哈布斯堡級戰艦的建造標誌著奧匈帝國海軍軍備擴張計劃的開始。本艦級也是奧匈帝國海軍自1876年建造「特格特霍夫」號英語SMS Tegetthoff (1878)[k]以來建造的首批遠洋艦隻[15]。該艦級由三艘軍艦組成:「哈布斯堡」號英語SMS Habsburg[l]「阿爾帕德」號英語SMS Árpád[m]「巴本堡」號英語SMS Babenberg[n][17]

哈布斯堡級所有艦隻都在的里雅斯特港的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里建造。該艦級首艦「哈布斯堡」號於1900年9月9日下水[18]。一年後,「阿爾帕德」號於1901年9月11日下水。該艦級的最後一艘「巴本堡」號於1902年10月4日下水[15]。首兩艦「哈布斯堡」號和「阿爾帕德」號分別在1910年和1911年或者1911年和1912年通過拆除了上層建築的一層甲板而進行了現代化改造[17][19]。在1914年7月下旬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哈布斯堡」號是奧匈帝國海軍第三戰列分艦隊的旗艦,與兩艘姊妹艦一起由米克洛什·霍爾蒂[o]海軍上校指揮[21]。在新型的特格霍夫級戰艦投入使用後,這幾艘被轉移到第四支隊。作為奧匈帝國艦隊第四支隊的成員,這三艘戰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活動都很有限。「巴本堡」號和「阿爾帕德」號都參加了1915年對義大利港口城市安科納的轟炸。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本艦級幾艘艦隻基本上沒有參與作戰行動,僅充當作海岸防衛艦[22]。三艦於1916年全部退役,以便艦上成員能夠轉隸奧匈帝國空軍服役,或成為奧匈帝國U艇的乘組人員[17]。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所有的哈布斯堡級戰艦都被移交給了英國,之後又被轉賣給義大利,並最終在1921年被報廢並拆解[22]

更多資訊 艦名, 主砲 ...
Remove ads

卡爾大公級

Thumb
1914年的「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

卡爾大公級是奧匈帝國海軍建造的第二款前無畏艦。與作為前級的哈布斯堡級諸艦一樣,卡爾大公級的所有戰艦都是在的里雅斯特港的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建造的。首艦「卡爾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Karl[p]於1902年下水,另兩艘,即「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Ferdinand Max[q]「弗里德利希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Friedrich[r]的建造一直持續到1905年[26]。「卡爾大公」號於1906年完工,「費迪南德·馬克斯」號和「弗里德利希大公」號完工於1907年[26]。三艘卡爾大公級戰艦因其體積小而被認為是現代化的。因受較小的碼頭空間和較低的建造預算限制,本級設計相當緊湊。雖然本級的防護設計相當得當,但依然比不過同時期更現代的配備有「全裝重型火砲」(All-Big-Gun)[s]和渦輪推進器的無畏型戰艦[26]。本級艦隻也由於其過時的設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只發揮了有限的作用[2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卡爾大公級諸艦組成了奧匈帝國戰艦隊第三支隊。儘管卡爾大公級戰艦在戰爭中基本上沒有什麼活動,但在戰爭開始的幾天裡,三艦確實參與了對「戈本」號[t]「布雷斯勞」號[u]的支援行動,以及1915年5月23日對安科納的轟炸[26]。1918年2月1日至3日,這些艦隻還參與鎮壓由駐紮在卡塔羅[v]的幾艘裝甲巡洋艦上的船員發動的一次大規模兵變[31]。隨著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卡爾大公」號和「弗里德利希大公」號作為戰爭賠款被割讓給法國。剩下的戰艦「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被轉交給了英國。「卡爾大公」號最終在比塞大擱淺,1921年在原地解體[32]。其餘兩艘戰艦於1921年在義大利報廢拆解[32]

更多資訊 艦名, 主砲 ...
Remove ads

拉德茨基級

Thumb
「拉德茨基」號

拉德茨基級戰艦是奧匈帝國建造的第三批也是最後一批前無畏型戰艦[33]。這個艦級由三艘戰艦組成:「拉德茨基」號英語SMS Radetzky[w]「法蘭茲·費迪南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Franz Ferdinand[x]「茲里尼」號英語SMS Zrínyi[y],全都於1907年至1910年間在的里雅斯特港的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建造[34]。艦載重型副砲是拉德茨基級戰艦與其他奧匈帝國海軍前無畏型戰艦的最主要區別[34][35]

拉德茨基級的三艘戰艦,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投入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這三艘戰艦都被分配到了第一戰列分艦隊第二支隊,同一分艦隊還有隸屬第一支隊的特格霍夫級戰艦。從1910年到1911年,這三艘戰艦都在地中海進行了訓練演習[34]。1913年,三艦參加了在伊奧尼亞海舉行的抗議巴爾幹戰爭的國際海軍示威活動[3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艦隻的服役生涯非常有限,幾乎從未離開過駐留港口。然而,在1914年10月,在奧匈帝國入侵蒙特內哥羅期間,這三艘軍艦轟炸了法國在洛夫琴山的陣地[33]。1915年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後,拉德茨基級戰艦參與了對義大利城市安科納的轟炸[37]。在這些行動之後,三艘戰艦對戰爭的貢獻變得微乎其微。這三艦一直停泊在港口直到戰爭結束。隨著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這三艘戰艦都被移交給了義大利,隨後在1920年至1926年之間被拆解[34]

更多資訊 艦名, 主砲 ...

特格霍夫級

Thumb
1914年的「聯合之力」號戰艦

特格霍夫級戰艦是奧匈帝國建造的唯一一批無畏艦。隨著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的建成,奧匈帝國海軍也意識到需要更新其海軍艦隊艦隻。1908年,義大利皇家海軍宣布開始建造其第一艘無畏艦「但丁·阿利格里」號[z],隨後,奧匈帝國海軍正式下令建造一批由四艘無畏艦組成的艦隻[40]。與之前的奧匈帝國海軍不同,特格霍夫級由四艘戰艦組成,分別是「聯合之力」號英語SMS Viribus Unitis[aa]「特格霍夫」號英語SMS Tegetthoff (1912)[ab]「尤金親王」號英語SMS Prinz Eugen (1912)[ac]以及「聖伊斯特萬」號[ad][40]。前三艘戰艦是在的里雅斯特港的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建造的,而第四艘戰艦則是在阜姆的多瑙船廠建造的。本級所有的戰艦都是在1910年到1915年間建造的[4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有兩艘特格霍夫級戰艦投入使用,而在法蘭茲·費迪南大公被刺殺的同一個月,「尤金親王」號也投入使用。該艦級的最後一艘艦隻「聖伊斯特萬」號在1915年11月入役[40]。在戰爭開始之前,已經入役的幾艘被分配到奧匈帝國海軍第一戰列分艦隊的第一支隊。在戰爭期間,由於俄特蘭陀閘英語Otranto Barrage[ae]的存在,這些艦隻因無法離開亞得里亞海而使得服役範圍受到了限制。因此,幾艘艦隻很少離開普拉[40]。然而,其中三艘戰艦參與了1914年對德國「戈本」號戰艦和「布雷斯勞」號巡洋艦的追擊,以及1915年5月對義大利城市安科納的轟炸(彼時「聖伊斯特萬」號仍在建造中)。在這些行動完成之後,本級戰艦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一直停留在港口[12]

1918年6月,特格霍夫級戰艦的最後一次行動是試圖突破俄特蘭陀閘。1918年6月10日,在前往奧特朗托海峽的途中,「聖伊斯特萬」號被魚雷擊沉,導致行動被取消[45][46]。在1918年11月1日戰爭結束之前,一隊義大利蛙人用水雷擊沉了停泊在普拉港口的「聯合之力」號[34]。隨著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這一艦級剩下的兩艘戰艦被移交給了盟軍,其中「特格霍夫」號在1924年被交給義大利並報廢,「尤金親王」號在1922年被移交給法國並作為靶艦擊沉[40]

更多資訊 艦名, 主砲 ...
Remove ads

君主代艦級

君主代艦級(字面意思是替代君主級艦隻的計劃)是一個由四艘戰艦組成的軍艦計劃案。這一計劃案的戰艦計劃在1914年至1919年間為奧匈帝國海軍建造[49]。本計劃案設計本質上是特格霍夫級的放大版本,意在取代老化的君主級岸防艦。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沒有一艘艦隻被開建,所有四個造艦項目最終都在1917年末被取消。這一艦級計劃有四艘戰艦(命名為「戰艦八號」到「戰艦十一號」)。雖然戰艦本體從未開始鋪設龍骨,但其中四門主砲已經建造完畢,後來被移交給奧匈帝國陸軍,供義大利前線作戰使用。[49][50]

更多資訊 艦名, 主砲 ...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