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姆扎卜山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姆扎卜山谷(法語:Vallée du M'Zab,柏柏爾語:ⵉⵖⵣⵔ ⴰⵡⴰⵖⵍⴰⵏ)位於阿爾及利亞蓋爾達耶省,為撒哈拉沙漠中一個窄且深的綠洲山谷。此地為一個傳統的人類居住地,莫薩比特人在山谷中發展出五座克薩。自11世紀至今,姆扎卜山谷幾乎維持相同的生活方式,住在同樣結構的建築中,這些由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為了適應惡劣環境所形成的。五座克薩中均以一座清真寺為中心。清真寺同時具備瞭望塔的功能,克薩在被敵人圍困時可以做為堡壘,內部附有兵工廠和糧倉。
姆扎卜山谷於1982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入選世界遺產,為阿爾及利亞第2個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指出,姆扎卜山谷的建築簡樸、實用,完美地與環境融為了一體。姆扎卡的建築結構是為群體居住而設計的,但同時也考慮到了家庭的結構。
Remove ads
地理
姆扎卜山谷位於阿爾及利亞蓋爾達耶省,在該國首都阿爾及爾以南約600公里處,撒哈拉沙漠中一個窄且深的綠洲山谷,山谷中分布五個克薩,其中四個克薩約略排成一直線,由西向東依序為蓋爾達耶、梅利卡、布努拉、阿推夫,另一個克薩貝尼-伊斯古恩在梅利卡的南方。最西邊的蓋爾達耶與最東邊的阿推夫距離約10公里,整個山谷面積約40平方公里[1]。當地幾乎不曾下雨,居民依靠位於撒哈拉沙漠地層深處的古地下水過活,當地並種植超過10萬棵棕櫚樹,使得溫度較為涼爽[2]。
歷史沿革
從公元8世紀起,半游牧民族莫薩比特人已在姆扎卜山谷生活,可從阿推夫附近的塔拉茲迪特(Talazdit)奧拉維爾(Aoulaouel)發現他們的遺跡[3]:206。10世紀起,由於連年的戰亂,許多提亞雷特的居民逃離至姆扎卜山谷,公元1012年在此地建立第一個克薩城鎮阿推夫,之後陸續再建立四個克薩城鎮[4]。
在11世紀以前,當地仍有信奉基督教的居民,之後隨著伊斯蘭教伊巴德派在此地的流傳,幾乎所有的居民都已信奉伊斯蘭教[5]:34。從14世紀起,該地區成為撒哈拉沙漠貿易商隊的重要據點,作為羊毛、椰棗、食鹽、煤、武器等貨品的交易中心,莫薩比特人展現他們突出的商業能力[6]。法國在1830年驅逐鄂圖曼帝國在阿爾及利亞的勢力,但姆扎卜山谷在1882年才併入法國的統治,1962年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後,恢復為阿爾及利亞本土統治[7]。
文化傳統
自11世紀至今,姆扎卜山谷幾乎維持相同的生活方式,住在同樣結構的建築。這些既是由特定的社會和文化背景決定的,也是因為要適應惡劣環境。此地城鎮中均以一座清真寺為中心,清真寺同時具備瞭望塔的功能。克薩在被敵人圍困時可以做為堡壘,內部附有兵工廠和糧倉[8]。城鎮內每一間房屋都是一個標準的立方體單元,代表一個建立在尊重家庭結構的平等社會,重視家庭的親密性和自主性[9]:167。
世界遺產登錄
1982年7月,第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於法國首都巴黎召開,由阿爾及利亞申報的項目「姆扎卜山谷」經大會通過,成為阿爾及利亞第2個文化遺產,編號為188。[8]
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i)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8]
「姆扎卜山谷」遺產有27個子項目,編號從188-001至188-027,列表如下:[10]
Remove ads
圖集
-
蓋爾達耶克薩
-
梅利卡克薩
-
貝尼-伊斯古恩克薩
-
位於梅利卡的謝赫·西迪·艾薩(Cheikh Sidi Aissa)陵墓
-
位於阿推夫的謝赫·阿米·卜拉欣(Cheikh Ammi Brahim)陵墓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