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姜殿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姜殿邦(1808年—1870年11月),又名元邦、居顧,號弼臣[1],台灣淡水廳九芎林庄(今新竹縣芎林鄉)客家人,北埔姜家成員,「金廣福墾號」第一任墾首姜秀鑾之長子[1]。
姜殿邦曾考上武秀才,其於父親過世後繼承家業,成為金廣福第二任墾首。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發,姜殿邦與其友人劉維翰奉張世英之命,率領義軍征討戴潮春,之後又隨著兵備道丁曰健掃蕩餘匪,因此姜、劉二人均欽加五品銜,擔任候補都閫府,賞戴藍翎[1],諡德醇光裕[2]。
生平

姜殿邦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生於九芎林庄[1]。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台灣府知府熊一本取進台灣府學,為粵籍武生之第一名[1]。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隨父參加鴉片戰爭,同年雞籠之役爆發,英軍軍艦入侵雞籠(今基隆市)港,姜秀鑾率領團練150名偕同官軍作戰[1]。時任淡水同知曹謹將其事蹟稟報台灣道姚瑩以及熊一本,奏賞軍功六品銜[1]。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姜秀鑾過世,姜殿邦繼承金廣福墾號事業,接任金廣福墾首,經手家業及債務[1]。接任墾首後,曾創立一間血食嘗(祭祖產業),稱為「姜義豐嘗」[3]。咸豐三年(1853年),重建北埔慈天宮,並將九芎林庄的姜家族人全部遷移至北埔[4]。咸豐五年(1855年),姜殿邦接替鹹菜甕﹙今新竹縣關西鎮)墾戶衛榮宗之墾務,成為鹹菜甕墾首,開墾範圍遠遠超出金廣福墾號原先之拓墾區域[1]。
咸豐七年(1857年)平定閩粵械鬥有功[1]。咸豐九年(1859年),因其抓捕歹徒出力,獲淡水同知恩煜頒五品頂戴,並補實五品銜[5]。咸豐十年(1860年),奉北路淡水總捕分府甯長敬之命,率領30名壯丁前往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鎮壓地方豪族林國芳的租約糾紛[1]。同年6月,甯常敬命令姜殿邦不得勾結夾板船,偷運送私鹽登岸銷售[1]。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發,淡水同知秋曰覲在大墩烏日庄戰役中陣亡,彰化陷落。竹塹城(今新竹市)眾仕紳推舉張世英擔任廳丞,命令姜殿邦、劉維翰(字宗卿,大肚墾戶、秀才,姜殿邦之友)招募鄉勇助戰。姜、劉二人立即率領數百人直抵大甲,駐守於城內。當時大甲城已被戴軍包圍一個多月,水道亦遭阻斷,眾人曾汲取溝底的污水飲用。姜、劉軍隊跪地祈雨三日,然並未下雨[6]。當時大甲城內有一位70多歲的老婦人林氏(林春娘)見到戴軍阻斷水道之情景,便挺身祈雨三次,雨水都隨之落下,使軍隊士氣大振[7][8]。之後,兵備道丁曰健自中國渡臺平亂,姜、劉率領義軍跟隨丁曰健征討戴軍[9][10]。
在事件平定後,姜、劉二人皆獲賜五品銜,賞戴藍翎,擔任候補都閫府(都司);並將林氏一同題請旌表,在大甲城內建立牌坊[11],即今之林氏貞孝坊[12]。
家庭
姜殿邦娶張氏做為妻子,生了2男3女[1]。姜殿邦曾將其中一位女兒嫁給梁家(跟隨姜家前往北埔拓墾的佃農家族)的梁榮昌,劃分「墩仔」一帶的山地當作嫁粧,並於1851年[14]興建「雙安橋」一座,一起陪嫁給梁家,梁榮昌因此成為金廣福墾號下的佃農[15]。
墓地
光緒十八年(1892年)冬月,姜家在邦正園(今邦正公園)「開基義友塚」右側替姜殿邦設立墳墓[2]。後來姜家重修祖墓,將姜殿邦之骨灰[16]遷移至姜家大墓園[2],不過原墓碑仍立於邦正公園內[16]。
評價
《樹杞林志》:「嗚呼!姜、劉各義勇之命,賴有節婦而生;而節婦之芳名,亦因姜、劉各義勇而愈著,斯亦奇矣!」
參見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