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姜齊政變 (前860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姜齊政變 (前860年)
Remove ads

薄姑之變周夷王五年(公元前860年)在齊國發生的一場政變。叛黨殺死國君齊胡公後,同父異母幼弟山即位為齊獻公。由於周朝支持胡公,因此朝廷打算討伐並逼令獻公卸任但不果。獻公治國七八載,至其逝世。

快速預覽 姜齊政變, 日期 ...

歷史

周夷王三年[1](公元前862年),夷王召諸侯到國都。會上,齊哀公被鄰國侯舉報,致其被夷王烹殺。周朝之後立哀公異母弟姜靜為齊國新君,稱胡公。因其血統和晉爵之快,胡公的統治合法性招致猜忌、質疑,其中哀公同父母胞弟的姜山更是對他恨之入骨[2][3]

後世認為,胡公因感權力不穩且與家族不和,而決定遷都薄姑。舊都營丘的百姓感到憤怒,繼而支持姜山篡位[3]。公元前860年,姜山發動政變,領導門客和百姓突襲,擊敗並弒殺胡公,奪取爵位,後稱為獻公。據後世記載,胡公是被齊國大夫騶馬繻淹死在薄姑附近的河流具水[2][3][4]

因胡公是朝廷所立之爵,是次政變令周朝和齊國關係緊張。包括白川靜夏含夷李峰英語Li Feng (sinologist)在內的多名漢學家引述「五年師史[註 1]簋」中的「羞追於齊」時認為,周朝在政變同年討伐齊國,試圖推翻獻公[2]。但由於獻公治國有七或八年,李峰相信周朝的征伐失敗告終,甚至朝廷大軍可能被齊國士兵大敗[3]。獻公鞏權後,於政變翌年驅逐胡公的所有兒子出國,又遷回舊都營丘並擴建,後易名臨淄[2]

Remove ads

後續

李峰認為是次政變標誌著周朝積弱和內亂之始。自周穆王駕崩後,天子不僅無法壓抑反周亂黨,更與曾是朝廷最堅固和忠誠的諸侯盟國爆發衝突[3]。至於胡公和獻公的兄弟之爭未有在政變後結束。公元前816年,胡公之子們發動叛亂,獻公之孫厲公被殺死,但胡公兒子等皆戰死沙場。厲公之子、獻公曾孫文公繼位後處死殺厲公的所有人。歷經四十餘年,獻公一派最終勝出宮廷內亂[2]

爭議

由於各方對周夷王在位時間存在極大分歧,因此政變發生的時間未能有一共識,此處的公元年份乃參考李峰所撰之文章。另外,有學者[誰?]不同意齊國曾經發生政變,認為「羞追於齊」所指的周朝征伐只是周和淮夷在齊國的戰爭,與齊哀公被烹殺一事無關[5]。甚至外界[誰?]對於《竹書紀年》所載是否可信亦具爭議[6]

註釋

參考資料

其他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