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威利轉寫
藏文罗马转写方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威利轉寫(英語:Wylie transliteration)方案是一種藏文轉寫系統,於1959年由特瑞爾·威利(Turrell V. Wylie)精煉了原有的轉寫方案形成,只使用基本的26個拉丁字母,而不需添加字母和添加變音符號。在此之後,這套方案成為藏學界尤其是美國藏學界的標準轉寫方案,並以威利的姓氏來命名。
在以拼音文字為文字形式的語言中,藏語有其特殊的地方:文字系統與語音系統不一致。現行藏文字母紀錄的是7世紀的藏語語音,這與現代藏語的語音有著很大的區別(例如,「西藏」一詞,根據藏文字母的拉丁文轉寫為bod,而現代拉薩方言則是pö(音標為[pʰøʔ]),出現了聲母清化和韻尾變化等現象)。因此,任何一種藏語羅馬化方案,都要從「描述現代藏語語音」和「轉寫描述古藏語語音的藏文字母」之間作出抉擇。早期的方案試圖採取折衷的方式,相比之下,威利轉寫方案則設計為準確轉寫藏文字母,而無需考慮藏語詞彙的現代發音,因此為學術和歷史研究機構所接受。
Remove ads
輔音

零聲母 ཨ 未被轉寫,以元音開頭的音節都含有這個字母,可以通過這個特徵來準確判斷它的存在。
在藏文字母中,同一個音節的輔音群,既可能以前後加字的形式出現,也可能作為基字的上加字或下加字。對藏文字母的加字,威利轉寫系統並不區分,因為這並不會構成混淆––除了gy-一類拼寫,既可能是g作為前加字使用,也可能是y作為下加字使用。威利轉寫系統作了以下區分:當g作為前加字時,在g與y之間加一點「.」。如:གྱང(意為「牆」)轉寫成gyang,གཡང་(意為「裂口」)轉寫成g.yang。同樣,ཏྶ 轉寫成t.sa,ནྱ 轉寫成n.ya。
Remove ads
元音

藏文字母的四個元音符號如此轉寫(以零聲母 ཨ 為例):
ཨི i | ཨུ u | ཨེ e | ཨོ o |
當藏文字母的音節不含元音符號時,該音節將發a,威利轉寫系統在這種音節中加入a,如:ཨ་ = a 。
大寫
以前的許多轉寫系統中,大寫的是基字而非前加字,但這種大寫方式與許多西歐語言的大寫慣例相左。而威利轉寫系統則遵循了大部份西歐語言的大寫慣例:當一個單詞需要大寫時,大寫其首字母。因此,噶舉(བཀའ་བརྒྱུད་)大寫成Bka' brgyud而非bKa' brgyud。[來源請求]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