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威廉·肯普夫
德国钢琴家、作曲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威廉·沃爾特·弗里德里希·肯普夫(德語:Wilhelm Walter Friedrich Kempff,1895年11月25日—1991年5月23日),德國鋼琴家、作曲家。
肯普夫被廣泛認為是德國曲目的重要詮釋手,以及歷史上最重要的鋼琴家之一[1]。其演繹對象包括巴赫、李斯特、蕭邦、布拉姆斯、舒曼等人,但其最為樂迷所推崇的則是他的貝多芬、舒伯特全本鋼琴奏鳴曲的錄音[2][3]。
Remove ads
生平
肯普夫出生於布蘭登堡州于特博格[2],而後在波茨坦成長。他由父親啟蒙學習鋼琴,九歲進入柏林音樂院,從卡爾·海因里希·巴特學習鋼琴,並與羅伯特·卡恩學習作曲[2]。1917年的一次演奏會,演奏貝多芬《漢馬克拉維》奏鳴曲和布拉姆斯《帕格尼尼變奏曲》[2],迅速在歐洲等地馳名。1918年首度與柏林愛樂合作,1936–1979年間,他在日本舉辦了十場演奏會,1951年和1964年分別在倫敦和紐約第一次亮相。
演奏外,肯普夫也從事教學、創作與室內樂演出,耶胡迪·梅紐因、亨利克·謝林、姆斯季斯拉夫·列奧波爾多維奇·羅斯特羅波維奇、沃爾夫岡·施奈德漢等人都是他的搭檔。1924–29年間,出任斯圖嘉特音樂院校長。1931年到41年間,肯普夫與艾德溫·費雪等人在波茨坦大理石宮的暑期高級班裡擔任教授。1957年,肯普夫在波西塔諾創辦了「奧菲歐基金會」(Fondazione Orfeo,今為「肯普夫藝術基金會」),專門從事貝多芬鋼琴作品的講學,許多後輩鋼琴家在此接受過肯普夫的指導[註 1]。受他指導的鋼琴家包括:Jörg Demus[譯名請求]、內田光子、伊蒂兒·比芮等人[4]。
在演奏生涯最後幾年裡,肯普夫的曲目多以德國古典與浪漫派作品為重心,特別是貝多芬的作品。1981年最後一次在巴黎公開演出,後因健康問題(帕金森氏症)退休。
1991年5月23日,肯普夫逝世於波西塔諾,享年95。
Remove ads
評價
肯普夫的演奏相當重視抒情和自發性的情感,可見於感受較私密的樂段。但大致說來,他的彈性速度較少,其詮釋仍屬穩重。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評論肯普夫「彈奏中充滿感情……有賴於他演奏管風琴養成的正確呼吸法,你一定能從他的音樂中得到未曾聽過的東西。」[5]他大力稱讚肯普夫是同行中「最有節奏感」的一名。
作品節選
肯普夫演奏的舒伯特值得一提,雖然他僅灌錄舒伯特完整的作品(有意不演奏舒伯特的殘篇、未完成作品等),但對於此前未受重視的舒伯特作品而言,正是由於他的演奏而重新獲得能見度。
在貝多芬方面,肯普夫留下三套全本鋼琴奏鳴曲錄音[註 2],兩次錄製所有的鋼琴協奏曲[註 3],還有一些鋼琴小品(Bagatelle)曲目。
其他的錄音還有舒曼、勃拉姆斯、莫扎特、巴赫、李斯特、蕭邦等。以下,是肯普夫一些具代表性的錄音作品節選:
- An Aeolian Harp (CD) . 20世紀偉大鋼琴家 55. Philips Classics. 1998. 456 862-2.
- The Art of Simplicity and Naturalness (CD) . 20世紀偉大鋼琴家 56. Philips Classics. 1999. 456 865-2.
- Grace, elegance and humour (CD) . 20世紀偉大鋼琴家 57. Philips Classics. 1999. 456 868-2.
![]() |
Remove ads
肯普夫作為作曲家的身分較不為人所曉,他筆下的作品種類眾多,包括四部歌劇、聲樂套曲、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為鋼琴獨奏或室內樂的小型作品等等[註 4]。
- 自傳:Unter dem Zimbelstern: Jugenderinnerungen eines Pianisten (Under the Cymbal Star: The Development of a Musician). Laaber: Laaber Verlag, 1978.
個人生活
肯普夫的父親是波茨坦的皇家音樂總監,並兼任聖尼可拉教堂的管風琴家,他的祖父也是一位管風琴家,哥哥格奧爾格·肯普夫後來則成為埃朗根-紐倫堡大學的教堂音樂指導。肯普夫與妻子結縭於1926年,身後有七名子女[2]。
軼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