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子夜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子夜歌為中國古代的一類詩歌,屬於民歌,傳統觀點認為是晉代的一位名為子夜的女子所作[1][2][3],而近年來人們傾向於認為子夜歌為吳地女子共同傳唱的一組戀歌,而非由「子夜」一人所作[3][4]。在南朝民歌中,有多組以「子夜」為題的流行歌曲,多見於宋朝郭茂倩所編撰的《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中[5][6]。在《樂府詩集》收錄的南朝民歌中,除一組《子夜歌四十二首》外,還有多組《子夜四時歌》(包括《子夜春歌》、《子夜夏歌》、《子夜秋歌》、《子夜冬歌》)[6],以及《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變歌》等變曲[7]。
子夜歌以女性的視角敘述,表現了魏晉時女性典型的愛情歷程[8]。當時民歌《大子夜歌》評價其為明轉、天然、清新[9]。其獨特的表達在詩歌發展歷程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8]。
特點
子夜歌的語言特點為清麗婉轉。《大子夜歌》中說道:「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可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在稱謂詞方面,「歡」「儂」「郎」「我」等帶有江南水鄉氣息的代詞頻繁出現在子夜歌中。口語化的表達也經常出現,使得子夜歌的語言顯得活潑、富有生活氣息。[4]
子夜歌的體制短小精悍。子夜歌四十二首均為五言四句,這不同於以往的雜言詩歌。組歌的形式也是子夜歌的一大特色,這在《子夜四時歌》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子夜歌作為民歌,在傳唱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一些固定的套句,這些套句使得子夜歌便於傳唱,也使得讀者可以更直接地進入文本,感受詩歌的情感。[4]
子夜歌常用雙關與諧語,雙關如「何悟不成匹」表面指布匹,亦雙關作男女匹配成雙,諧語如以「蠶絲」之「絲」表達「思念」之「思」、以「蓮子」之「蓮」表達「憐愛」之「憐」等。暗喻也是子夜歌常用的手法,在子夜歌中,常常有「上句暗喻,下句點明寓意」的模式。[4]
內容
此組子夜歌除了最後兩首格調不同外,為主題集中的愛情詩,表現女子的內心獨白。以穿插的手法將「相愛—情變—離棄」的愛情歷程寫入其中。其中第一到十二首表現女子開始相愛時的甜蜜情境:「落日出前門,瞻矚見子度。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一);「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天不奪人願,故使儂見郎」(二)。第十三首到第二十八首的主題為情變,表現女子的疑慮與糾結:「攬枕北窗臥,郎來就儂嬉。小喜多唐突,相憐能幾時?」(十三)。第二十九至四十首表現的主題為離棄,然而雖然遭到情郎的離棄,少女仍舊痴情:「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三十六)。[8]
子夜四時歌分為春歌、夏歌、秋歌與冬歌,分別描述不同季節的景色以抒發不同的情感。春、夏、秋、冬可分別對應贊、歡、哀、悲的情感,春夏多歡快、纏綿,秋冬多哀婉、淒清。[10]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