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方孔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方孔錢,又稱「孔方錢」、「圓形方孔錢」、「方孔圓錢」,是古中國錢幣中最常見的一種,一般以銅鑄造,故俗稱銅錢。方孔錢由圜錢演變而來,自秦朝統一貨幣,全國鑄行半兩錢之後,除王莽改制的短暫時間,方孔錢一直是中國流通貨幣的最主要貨幣形制,直至清朝末年該地位才被銀元所取代,但中國最晚的方孔錢是民國時期部分地區鑄行的民國通寶(另有袁世凱準備稱帝而鑄造的「洪憲通寶」,但沒有流通)。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5月26日) |

別稱
相關術語
- 面
- 背
- 穿
- 穿左
- 穿右
錢文
圓形方孔錢上的錢文印製順序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 直讀:又稱「順讀」或「對讀」,面文按上下右左順序排列,是一種最常見的錢文讀法,始見於王莽所鑄造的六泉。通寶錢多為此類讀法。
- 旋讀:又稱「環讀」或「回讀」,按上右下左順序讀,一般元寶錢多為旋讀。
- 橫讀/順讀:指兩字錢,如「半兩」、「五銖」,由右向左讀。
- 環讀:文字朝向切線方向,順時針依次讀出,如「清寧二年」。
另有部分錢幣讀法特殊,如天聰汗錢錢文為以左上下右次序排列。
與西方圓錢的比較
左圖:正面光緒皇帝頭像
右圖:背面「四川省造」字樣
右圖:背面「四川省造」字樣
中國貨幣與西方貨幣各有鮮明的特點,西方圓錢最早出現在前600年呂底亞(今土耳其西部),用來鑄造這些錢幣的金屬是一種金銀合金或稱電金。從幣材上看,西方多用貴金屬,即金銀,中國則多用銅並混有鐵、鉛、錫等,是一種信用貨幣。從造型看,中國以圓形方孔為幣形,西方錢幣則圓形無孔。從在幣面看,中國貨幣以文字或記號標明貨幣的重量,或為皇帝的年號等等,西方貨幣則喜用人物、禽獸、花木等圖形,並時常以統治者的姓名來銘文。[1][2]西方早期幣面人物為神像,王像出現在錢幣上始於前332年亞歷山大時期。據《史記》上張騫記述「安息以銀為錢幣,錢幣鑄稱象國王容貌的樣子,國王死去,就改換錢幣,這是因為要模仿國王的面貌」。[3]中國最早的帝王頭像銀幣為1902年鑄造的「四川盧比」,該銀幣正面圖案是光緒皇帝,主要為了抵制大英帝國印度盧布在川西、西藏等地的通流。然而在此之前,在中國史籍上被稱為「西域」的國家也曾鑄造過自己的中國幣形銅幣。[4]
Remove ads
相關著作
顧烜錢志,成書於南朝梁,撰者顧烜,乃孫吳丞相顧雍之後,是最早的錢幣學專著,《隋書·經籍志》記載其有錢圖一卷,錢譜一卷,現已亡軼。
續錢譜,唐代封演撰,今已亡軼。
歷代錢譜,宋代李孝美撰,合十卷,今已亡軼。
泉志,書成於南宋宋高宗十九年,撰者洪遵,合十五卷。
外部連結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