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孫光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孫光萱(1934年—),浙江餘姚人,中國學者,原上海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1](該校於1972年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併為上海師範大學,1978年復校,1998年9月再度併入華東師範大學[2])。曾著有散文集《詩與人生》[3],與古遠清合著有《詩歌修辭學》[4],其後孫光萱因質疑作家余秋雨在文革時期的政治問題而受到媒體的採訪和報道。
生平
1957年肄業於北京外交學院外交系,歷任華東師大附中團委書記、語文教研組組長,上海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學報常務副主編、編審,亦曾擔任原上海教育學院圖書館和中學教育資料館(後改名為上海教育學院圖書資料中心)副館長、舘長[5]。
文化大革命期間,成為上海「羅思鼎」寫作組成員。1972年與余秋雨同時被選入「復旦大學、上海師大復課教材編寫組(《魯迅傳》編寫小組)」,是的十一位初始成員之一。
1974年,該小組從復旦大學搬遷到上海鉅鹿路,人數減少了超過一半,包括余秋雨在內的很多人離開了小組,而孫光萱是僅存的幾個成員之一。由於不再負責教材編寫工作,工作組正式開始使用「石一歌」的筆名,進行人員補充後,該組從事了一系列思想左傾的文學人物傳記編寫工作。1974年至1976年四人幫倒台前,「石一歌」進行的136次會議中孫光萱參加了134次,有兩次病假。1976年到1978年「兩個凡是」期間,「石一歌」又進行了93次會議,孫光萱參加了76次,另17次均「另有會議」。[6]1977年12月,上海寫作組文藝組黨小組進行改選,被選為黨小組副組長,曾在「兩個凡是」期間出任清查工作。
2004年因出面指稱余秋雨說謊,並表示可以提供「兩個凡是」期間清查後私藏的資料。余秋雨在自傳《借我一生》中稱之為「金牙齒」[7],並多次表示不會在自己筆下使用此人的真實姓名,以示對其行事的不滿。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