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化樓

一棟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大樓,1960年落成,是一棟實驗性質的公社大樓,並因此而得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化楼map
Remove ads

安化樓是一棟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龍潭街道的9層磚混結構居民樓[2]:552,1960年落成,是一棟實驗性質的公社大樓[3],並因此而聞名。

快速預覽 安化樓, 概要 ...

設計

Thumb
大門

此樓為強調集體生活而精心設計,樓內設置了食堂、活動室、幼兒園、小賣部,但各家都沒有獨立的廚房[3]

  • 一層有近百平公尺的大廳,按照「公共建築的標準」設計[4]
  • 一層有餐廳、圖書館[4]
  • 樓內每層的走廊內都裝有5盞吊燈,走廊及住間內鋪花瓷磚地[4]
  • 大樓中央有兩部電梯,是全國首次將電梯引入居民樓[4]

樓內有多種戶型。主力戶型是帶一個衛生間的兩居室(使用面積為46平公尺,租金陽面為每月10元,陰面為每月9元;可兩戶合租)。西配樓每層還有兩套三居室,東配樓為一居室的單身宿舍[4]

周圍

東邊有合作社;西側有存車處、鍋爐房;周圍有很多學校(多數與安化樓同時建成):崇文區第二幼兒園、崇文小學、幸福二小(現培新小學)、男二十六中(現匯文中學)、女十五中(廣渠門中學[4]

背景

1958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於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併為大社的意見》後,各地農村開始了小社並大社的工作,國內出現了各種「共產主義公社」、「集體農莊」、「人民公社」的稱謂。毛澤東肯定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人民公社後,各地掀起了辦人民公社的熱潮。11月,八屆六中全會通過決議提議人民公社「在城市中應當繼續試點」。[3]

為了滿足建築需要,仿照蘇聯的做法,北京市建築設計院每年都會修訂一套圖紙供建築建設統一使用。為了滿足新形勢的要求,使設計有利於組織生活,工程師們進行討論。工程師們各抒己見,建議建一座三四層的小綜合樓做試點。綜合樓的方案上報到北京市委,領導建議直接建成大樓。[3]

歷史

此建築建立在安化寺廢墟上,因此得名安化樓。明代時,此地就已稱為安化寺街[5]

1980年代之前,周圍不存在三層以上的建築。本建築是此地區第一座有電梯、煤氣、暖氣等設施的居民樓[6]

居民和文化

Thumb
廚房

1960年大樓落成後,首批入住的居民是回遷戶。由於租金較貴,陸續遷入的居民社會地位較為優越,有幹部、領導、演員等[3]

雖然最初有食堂服務,規劃的大食堂和幼兒園並沒有辦起來,沒有廚房的問題日益突出。1964年,房管所在每層各闢出了3間房作為公共廚房。公共廚房的水費按人頭均攤,輪流清潔。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們之間的信任消失。輪流清潔的習慣消失;為了取得利益,對於公共水錶,有人少報人頭,並且有濫用的行為。2008年,更換了獨立公共水錶,有人採取了各種行為,防止偷水[7]

曾經的居民委員主任有革命工作經驗,組織義務勞動等活動[3]。2011年,小區組織了小年新年活動[8]、社區運動會[9]

流行文化

姊妹建築

Thumb
福綏境大樓,入口處現為新街口街道宮門口社區服務站

北京市政府建議在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個城區各建一座公社大樓進行試點。宣武區財力不足,因此沒有建設。建成的三座大樓使用一套標準圖,建設時根據地點進行了調整[3]。福綏境大樓居民已經遷出,北官廳大樓已經拆除,目前只有安化樓還有居民居住。

更多資訊 安化樓, 福綏境大樓 ...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