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幸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幸生(1902年9月9日—1927年11月11日),原名安毓文,號仁崗,天津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
生平
1902年9月9日,安幸生出生於中河頭村[a]的一個富農家庭。幼年時就讀於三河頭小學,1918年考入天津直隸省第一中學。1919年五四運動中,安幸生作為直隸省第一中學的代表前往北洋大學參加了「天津學生代表會議」,參與了「天津學生聯合會」的籌備工作,並帶領直隸省第一中學的學生參加了示威遊行。1919年10月,安幸生和於方舟、韓致祥等人共同創建了「新生社」,並在李大釗的直接指導下接觸了馬克思主義。1920年4月1日,安幸生創辦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旨的《新生》雜誌並自任主編。1920年秋天,新生社改組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後又改組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安幸生由此成為天津早期共青團組織的創始人之一。不久後雜誌社被北洋政府查封,安幸生也被逮捕,直隸省第一中學也開除了安幸生的學籍。於方舟和安幸生的家屬在此之後將安幸生保釋出獄。[2]:84-85[1]
1922年8月,安幸生擔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天津支部主任,同年10月由羅章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1月,安幸生、於方舟、李錫九等人籌建了中共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2月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7月,安幸生參與籌建中國共產黨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安幸生擔任執行委員,分管海員和碼頭工人運動。1924年8月組建天津反帝大同盟,並擔任委員長。1924年年底發起成立天津國民會議促成會,並擔任臨時書記。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後,多艘英商輪船從上海開往天津。7月18日,安幸生組織輪船上的海員集體下船,並成立了中華海員工業聯合會天津支部,安幸生被選為支部書記。1925年8月4日,天津總工會成立,安幸生當選為工會委員長。1925年8月11日,直隸省省長李景林派人拘捕了安幸生等人,天津總工會也被查封。1925年12月25日,國民軍占領天津,安幸生等人被釋放出獄。國民軍占據天津期間,安幸生等人組織了多場群眾集會。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奉系軍閥重新占據天津,安幸生等被迫轉移至上海。[2]:85-92[3]:39[1][4]:29
1927年,安幸生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天津代表。在武漢與會完畢後,安幸生於當年5月和蔡和森、王荷波等人一道返回北京。9月18日,安幸生與董季皋的女兒董恂如結婚。9月22日,安幸生擔任順直省委組織部部長兼北京市市委組織部長,機關設在張作霖貼身秘書董季皋的家中。在此期間,安幸生以北京大學學生的身份作為掩護,以開展地下工作,還曾一度分管東區區委的工作。10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發起「廣告暴動」,導致北京內的中共地下黨組織暴露。10月17日[b],安幸生在與楊鶴雲等人接頭時被奉系軍閥逮捕。由於時任北京市委書記李渤海被捕後叛變,安幸生真實身份遭暴露。11月11日深夜,安幸生與董季皋、王荷波等人於北京安定門外的箭樓西側被殺。[2]:92-93[1]
Remove ads
紀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和董恂如親手將安幸生的遺骨遷葬入八寶山革命公墓。1986年9月14日,天津市第三中學校內的安幸生烈士塑像正式落成。1993年5月4日,北京大學95周年校慶時,「北京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落成,安幸生的姓名被刻入碑上的烈士名錄中。[2]:93-94[1]
安幸生故居曾於1938年被日軍燒毀,1947年在原址上重建。1995年、2001年、2006年、2016年先後四次整修擴建。1997年5月,該故居被闢為天津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故居內開闢有安幸生的紀念室。[1][5]:93-94[6]
注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