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漢瑞其·安東狄·伯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漢瑞其‧安東‧狄伯瑞(Heinrich Anton de Bary,1831年1月26日—1888年1月19日)[1]是一位德國醫生、植物學家、微生物學家和真菌學家(真菌系統和生理學)。狄伯瑞創立了真菌的生殖系統,及確定了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順序及其子體。[1]
Remove ads
生平
狄伯瑞於1831年1月26日在德國法蘭克福出生。1848年先從法蘭克福大學的醫學預科學校畢業後,再就讀海德堡大學及位於馬爾堡的馬爾堡大學學醫;1850年進入柏林大學繼續研讀,並於1853年以一篇探討植物有性生殖與世代交替的論文獲得該學位。[2]
狄伯瑞曾於畢業後(1853年)短暫行醫,但同年因徒在賓根大學擔任植物學講師。同校的教授馮莫爾(1805-1872)鼓勵並推薦到弗萊堡大學擔任植物學教授與植物園園長。在供職的11年間,他的研究成果包括:真菌的發育、有性生殖、對植物的致病性、以及分類的工作。[2]
1867年至1872年,狄伯瑞轉往哈雷大學接任斯理坦道(1794-1866)的職位。狄伯瑞在任職期間建立了一個職務實驗室,並與教授莫爾共同創辦了《植物學報》(Botanische Zeitung)。[3]
普法戰爭結束後,狄伯瑞被任命為史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sburg)的植物學教授,並經一致投票被任命為該校首任校長。此後,狄伯瑞一直留在史特拉斯堡直到去世。
1888年1月26日因腫瘤,於史特拉斯堡逝世。
Remove ads
研究
在狄伯瑞攻讀醫學學位期間,即開始研究真菌。他首先觀察了水黴菌的細胞構造及生活史。他發現這種黴菌會導致一些植物(例如水稻)罹患綿腐病。他成功分離出水黴菌的孢子,並接種到人工培養皿上以其萌發菌絲。此外,他還發現水黴菌的真菌菌絲細胞內細胞質流動情形,並描述了這個真菌所形成的孢子囊,以及其游動的孢子。[2]
他也發現了生長在小麥、裸麥、以及其他穀物類作物上的黑銹病病原真菌–禾柄銹菌。他證明了禾柄銹菌在不同發育期間,需要不同宿主。狄伯瑞將這種現象稱為「異體寄生」,以便辨別只在同一種宿主上寄生的「同體寄生」。[2]
狄伯瑞也是第一位證明真菌具有有性生殖的科學家。他在1858年觀察到水綿藻性交配現象;1861年進一步紀錄其完整生活史。他也強調觀察病原黴菌生活史的重要性,因為藉由觀察才能了解牠在植物身上的生命周期,以及如何來阻止牠造成作物的感染。[2][4]
狄伯瑞也對馬鈴薯晚疫病的貢獻良多。他研究了病原菌霜黴菌(Peronospora infestans),並透過闡明其生活史做出了巨大貢獻。狄伯瑞宣稱銹病和黑穗病菌是病害植物病理變化的根源。他得出結論,銹菌目(Uredinales)和黑穗病目(Ustilaginales)是寄生菌。[5]
狄伯瑞追蹤地衣生長與繁殖的各個階段,以及使它們能夠抵禦乾旱和冬季的適應性。 1879年,他在專著《共生體的創造》(史特拉斯堡,1879年)中創造了「共生」一詞,意為「不同生物共同生活」。他也仔細研究了黴菌、酵母和真菌的形態,並基本上確立了真菌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5]
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