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順學院

中国贵州省安顺市普通高等学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顺学院
Remove ads

安順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安順市的一所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綜合型大學。學校由貴州省人民政府領導和管理,並由貴州省人民政府與安順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

快速預覽 安順學院, 創辦時間 ...

校史沿革

安順學院肇始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成立的黔江師範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名為安順師範學校,並在大躍進期間升格為安順師範專科學校;其後於1962年停辦,但在1964年又以安順師範學校的名義恢復辦學;[1]:6871975年,成為貴陽師範學院在安順的分院,[2]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基於為貴州省培養急需人才的需求,貴陽師範學院獲批在安順等地市開設專科班,於是貴陽師院在安順的分院再度更名為安順大專班。1980年,脫離貴陽師院,成立獨立建制的安順師範專科學校,1992年5月,學校與安順教育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安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3]2002年,安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與安順師範學校合併。

2006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同意學校升格為本科層次的安順學院,建制延續至今。[4]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程緒權

      校長:曾 麗

      黨委副書記:李 琳

      黨委委員、副校長:韋 英

      副校長:張 來

      黨委委員、副校長:殷紅敏

      黨委委員、副校長:杜志明

      黨委委員:何朝越[5]

文化傳統

校訓

安順學院校訓:安道樂學 順理篤行

詮釋:

  1. 安道樂學。(1)安道,取自「安貧樂道」一詞。在《論語》中,孔子多次將他的弟子顏回視作「安貧樂道」的典型。安道,即人可將心安放在「道」上,因道而安,坦然任道。(2)樂學,語出《論語·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學而篇》有論「好學」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好學已是「有道」,樂學比好學更能「有道」。(3)「安道」和「樂學」結合,為「道問學」。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對「道問學」的解釋:「道問學,所以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學而後才能明道至道,致廣大而盡精微,進而心可安,理可得。
  2. 順理篤行。(1)順理,即遵循道理,出自《管子·君臣上》:「是故別交正分之謂理,順理而不失之謂道。」引申為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順應時代發展。(2)篤行,語出《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為在博學、審問、慎思和明辨的認知基礎上,踐行知識,做到「知行合一」。(3)「順理」和「篤行」結合,為「知行合一」。王陽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惟有樹理想、強信念、重修養,把知識運用於實踐,方可有所作為。
  3. 「安道樂學,順理篤行」中包含學校所在區域「安」、「順」兩字,涵蓋修養品德、嚴謹治學、知行合一、勵志成才等理想信念和準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學校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澱,秉承安順學院人扎根黔中、實事求是、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品質,熔鑄時代精神,彰顯辦學特色,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6]
Thumb
安順學院校徽
Remove ads

校徽

  1. 標識將「安順」兩字的英文開頭字母A、S抽象組合作為主要視覺元素,其字母A抽象為綠色三角形,字母S抽象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果樹瀑布;其整體圖形形象地體現安順喀斯特地貌山明水秀、風光俊朗的安順著名特徵。
  2. 「安順學院」由著名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所題。
  3. 標識包含專用字體、英文、字母抽象化圖形,傳遞了安順學院信息。
  4. 標識形象簡潔、構思巧妙、通俗易懂,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符合大眾審美情趣。[7]

辦學現狀

校園

安順學院坐落在貴州省安順市,位於貴州省中西部。學校占地面積7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4.25萬平方米。[8]

院系設置

安順學院開設有以本科教育為主的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10個學科門類共51個本科專業(方向)。學校現設有14個二級學院、3個教研教學部、8個教學科研輔助機構以及省級院士工作站1個、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個、省級學會、省級社科研究機構、省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省級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省級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省教育廳工程中心各2個和省教育廳創新團隊4個。[8]

師資力量

安順學院現有教職工753人,其中高級職稱291人,碩士及以上學位師資近590人,省政府津貼等省級人才稱號38人。[8]

對外交流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貴州大學廣州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中北大學青島大學、上海農科院等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與韓國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和中國澳門中國台灣等地區20餘所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選派優秀學生赴合作高校學習。[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