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宗座缺權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宗座缺權論(Sedeprivationism),是一種否定天主教會自若望二十三世(1958-1963年在位)以來的教宗合法權力的理論。和宗座缺出論不同的是,宗座缺權論承認這些教宗是合法當選的,因此教宗職位並未處於空缺狀態;但宗座缺權論同時主張這些教宗沒有合法治理教會的權限,除非他們放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帶來的種種錯誤的改革內容。[1]該理論認為,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來,歷任教宗都只是「物質上而非形式上的」(materialiter sed non formaliter)教宗。

Sedeprivationism一詞的意思是「指聖伯多祿宗座的佔有者身上有一種匱乏,即缺少某種東西。」[2]詞源來自「sede」(拉丁文意為「座位」)和「privatio」(拉丁文意為「匱乏」或「剝奪」)。

宗座缺權論最早由法國道明會米歇爾-路易·蓋拉爾·德·洛里埃英語Michel-Louis Guérard des Lauriers在其論文〈Thesis of Cassiciacum〉中提出。該論文於1979年刊登在Cahiers de Cassiciacum雜誌的創刊號上,因此得名。[3]洛里埃於1983年因接受吳廷俶私自祝聖為主教,被教廷絕罰[4]

目前抱持宗座缺權論的傳統派天主教團體包括善導之母協會英語Istituto Mater Boni Consilii正統羅馬天主教運動英語Orthodox Roman Catholic Movement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