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宜興東坡書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沿革
蘇東坡與宣興人蔣之奇、單錫為友,期間蔣、單向他介紹家鄉山水風情,蘇東坡隨後多次抵達宜興旅遊。他在游獨山時,倍感其山勢酷似蘇東坡出生地四川眉山,於是稱讚「此山似蜀」,後人遂將獨山易名蜀山。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上表朝廷,申請舉家遷徙到蜀山,一度曾計劃終老此處[1]。蘇軾在此處留下大量詩作,其中以「調水符」取金沙泉烹陽羨茶為當地文化。宋末書院不斷衰退。元朝原址上建起「東坡祠堂」,後又廢為僧舍。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沈暉在此重建「東坡書院」。清朝康熙、乾隆年間不斷修繕、擴建。咸豐年間,書院被焚毀。光緒八年(1882年),當地望族合資重建「東坡書院」[2]。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當地廢科舉,改為「東坡高等小學堂」,後為「東坡小學」。1983年6月,書院被列為宜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22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認定東坡書院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3]。同年,丁蜀鎮政府籌資500餘萬元重修,新修書院為四進,每進七間,第一進正廳,中立東坡先生立像,由徐秀棠等人以紫砂製成,並懸有清翰林編修、吏部左侍郎周家楣題寫的「東坡買田處」匾額;門頭匾額「東坡書院」為舒同題寫[4]。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