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宜蘭廳
臺灣日治時期的一個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宜蘭廳(日語:宜蘭庁〔宜蘭廳〕/ぎらんちょう Giran chō */?)為臺灣日治時期的一個行政區劃,設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5月27日至大正九年(1920年)9月1日。由於當時「三縣一廳」的行政區域過於龐大,臺北縣宜蘭支廳於1897年改制成「宜蘭廳」 [1]。宜蘭廳的範圍涵蓋了以下堡里:本城堡、四圍堡、員山堡、民壯圍堡、頭圍堡、羅東堡、清水溝堡、紅水溝堡、二結堡、茅仔藔堡、利澤簡堡、浮洲堡,及1909年才納入的部分文山堡。
Remove ads
沿革
- 明治29年(1896年):6月23日,設置台北縣宜蘭支廳。
- 明治30年(1897年):6月10日,宜蘭支廳從台北縣獨立為「宜蘭廳」,並設立宜蘭、羅東、頭圍、利澤簡辨務署。同年11月14日,「龜山島」納入頭圍辨務署管轄[2]。
- 明治31年(1898年):6月28日,四處辨務署整併為宜蘭、羅東辨務署[3]。7月15日,設立頭圍支署(位於頭圍街)、東港支署(位於廍後庄)、叭哩沙支署(位於月眉庄)、利澤簡支署(位於利澤簡街)、蘇澳支署(位於蘇澳街)[4]。8月,設立數字名稱的分區。12月29日,從頭圍支署劃出「礁溪支署」[5]。
- 明治32年(1899年):3月18日,宜蘭辨務署所轄民壯圍堡「東霧罕庄」改隸羅東辨務署[6]。
- 明治33年(1900年):1月26日,蘇澳支署所轄「大坑罟庄」改隸利澤簡支署[7]。2月23日,東港支署所轄「茄苳林庄」、「頂南興庄」改隸宜蘭辨務署直轄[8]。10月1日,分支機構「辦務署」改為「出張所」,並設立宜蘭、礁溪、頭圍、東港、羅東、叭哩沙、利澤簡、蘇澳等8個出張所[9]。12月17日,宜蘭廳實施街庄整併[10]。
- 明治34年(1901年):1月11日,區的管轄範圍調整[11]。11月11日,全台由「三縣四廳」改為「二十廳」,分支機構改為支廳,宜蘭廳除廳治所在稱為廳直轄,另設立頭圍、羅東、叭哩沙等三個支廳[12]。
- 明治36年(1903年):5月1日,區名改編並增加至16區[13]。
- 明治38年(1905年):7月6日,區的名稱由數字改為地名[14]。
- 明治41年(1908年):4月1日,「叭哩沙區」自浮洲區劃出,管轄叭沙里庄、阿里史庄[15]。
- 明治42年(1909年):10月20日,部分蕃地編入浮洲堡、紅水溝堡、利澤簡堡、員山堡、四圍堡,並新設「粗坑庄」、「小南澳庄」,分別隸屬浮洲區、叭哩沙區[16]。10月25日,深坑廳坪林尾支廳改隸宜蘭廳。
- 明治43年(1911年):10月6日,叭哩沙支廳所轄清水溝堡「尾塹庄」改隸羅東支廳[17]。11月10日,叭哩沙支廳粗坑庄的土名「雙連陂」改劃入宜蘭廳直轄大湖庄[18]。
- 大正6年(1917年):8月1日,新設南澳支廳,廳舍位於大南澳浪速,管轄南澳蕃地。
- 大正9年(1920年):9月1日,廢除宜蘭廳,並與台北廳及桃園廳三角湧支廰合併為台北州。原宜蘭廳轄區除坪林尾支廳外,拆分為宜蘭、羅東與蘇澳郡。
-
1901年宜蘭園廳位置,東北側綠色地區
-
1909年宜蘭廳位置,紫色地區
Remove ads
族群分布
清朝渡海至宜蘭地區開發的人群,主要來自中國大陸福建省,以漳州府佔絕對優勢,漳州移民佔福建移民的94%,而泉州移民只佔4%;漳泉以外的移民構成福建族群之少數,有福州、汀州和興化移民;廣東移民內部以嘉應州籍移民最多,主要分佈集中在三星和蘇澳。宜蘭廳的漳州對泉州的人口倍數差距為全台最大。
1926年的普查統計中,143,200人籍貫為福建、1,500 人為廣東。(以移民時清朝及明朝的區域劃分福建省及廣東省。)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Remove ads
歷任廳長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