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妞電影
俚語,主要用於處理愛情和浪漫的電影類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妞電影」(英語:Chick Flick)是一種俚語,指的是專門迎合女性興趣、針對女性群體行銷的電影類型。這類電影通常更吸引年輕女性觀眾,主要圍繞愛情和浪漫展開情節[1][2]。雖然許多類型的電影都可能面向女性觀眾,但「chick flick」一詞通常僅用於指那些帶有個人戲和情感,或以人際關係為主題的電影(不過不一定是浪漫的,電影也可能關注親子關係或友誼)。Chick flick 通常會在情人節前後大量上映[3]。
歷史
「Chick flick」一詞直到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才廣泛使用。起源於20世紀早期的「女性電影」,這些電影將女性描繪成受害者和家庭主婦,後來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初的黑色電影中,性化的女性被描繪為一種威脅[4][5][6]。在1950年代,許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入職場的女性面臨回歸家庭的轉變。Brandon French 指出,1950年代的女性電影「揭示了女性從40年代到60年代過渡中面臨的不同問題和情境:浪漫、求愛、工作、婚姻、性愛、母性、離婚、孤獨、通姦、酗酒、寡居、英雄主義、瘋狂和野心。」[7]

電影《第凡內早餐》(1961年),作為電影黃金時代的「經典」之一,有時被認為是早期 chick flick 的代表,因其帶有孤獨、過分的唯物主義和快樂結局等常見元素。作家 Molly Haskell 曾表示,chick flick 與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女性電影非常不同,它們現在「唱著不同的調子」。她認為這些電影「更加叛逆和樂觀,後現代且後女性主義」。
在美國,20世紀80年代,一系列青少年戲劇電影也被貼上 chick flick 的標籤,其中許多由導演尊·曉治製作。這些電影通常比之前的 chick flick 更加現實,帶有如人工流產和個人疏離等戲劇性元素。
一些 chick flick 模仿了灰姑娘和其他童話(例如《灰姑娘的玻璃手機》(2004年)、《灰姑娘,很久很久以前》(1998年)和《麻雀變鳳凰》(1990年)),甚至莎士比亞作品(如《足球尤物》(2006年)和《對面惡女看過來》(1999年))。此外,許多電影改編自暢銷小說(如《麻雀變公主》(2001年)和《穿著Prada的惡魔》(2006年))和文學經典(如《小婦人》(1994年))。雖然大多數被認為是 chick flick 的電影都是輕鬆愉快的,但有一些懸疑電影也歸入這一類別,如《危機四伏》(2000年)。
Remove ads
演變與爭議
自1980年代以來,這類作品逐漸興起,尤其在2000年代初受到關注,並在2010年代和2020年代初繼續發展。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這些電影主要以白人女性為目標,主要涉及白人女性角色、話題和興趣[8]。
隨著該類型的發展,這些作品的情節和角色開始變得重複。「Chick flick」通常以單身角色開場,在意外遇到合適且迷人的伴侶後,生活發生了好轉[9]。
該類型的首批作品最初並未被貼上「chick flick」的標籤,僅被稱為「Girly Films」(女孩電影)[10]。「它與其他針對女性的電影的區別在於它對消費文化的關注。」[10]例如,《獨領風騷》(1995年)、《麻雀變公主》(2001年)和《辣妹過招》(2004年)等電影都體現了這一點。在所有這些電影中,購買女性服裝、化妝品或鞋子被描繪為女性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通常被描繪得情感豐富且依賴男性,這強化了社會對女性應該優先尋找浪漫伴侶和結婚的父權制期望[9]。這些期望可以從《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2009年)和《手札情緣》(2004年)等電影中解讀出來。
許多人認為,這一類型在電影行業中的內容更具包容性,而不是歧視性。女性主角和情節主題的不同種類現在更加常見。電影中女性在明顯男性主導的職業和/或職位上的表現如《金法尤物》(2001年)和《愛情限時簽》(2009年)中所見。電影的主題也在擴展,如《最佳閨蜜》(2016年)探討了「失落、悲傷和抑鬱等主題,但以乾脆、幽默且尖刻的方式表現。」[11]這些電影已經成為探討當今社會其他問題的載體,包括恐同和女性權利[12]。這可以在《親愛的初戀》(2018年)和《淑女鳥》(2017年)等電影中看到。這個行業已經將該類型從單純描繪肥皂劇式的浪漫故事轉向關注更現實的艱難困境。
毫無疑問,「chick flick」常被誤解為僅僅吸引青少年女孩觀眾,而不是嚴肅的獎項和榮譽競爭者[11]。其實,《慾望城市》(1998–2004年)——一齣「chick flick」系列劇——曾獲得54項艾美獎提名、24項金球獎提名、11項美國演員工會獎提名、10項美國導演工會獎提名、7項衛星獎提名和4項美國製片人協會獎提名[13]。其他在票房上非常成功的「chick flick」還有《愛是您·愛是我》(2003年)、《新娘百分百》(1999年)和《媽媽咪呀!》(2008年)[14]。
Remove ads
對這一類型的批評
「Chick flick」一詞在現代女性主義群體中引起了諸多負面反應[10]。在20世紀70年代女性解放運動高峰期,「chick」一詞被認為是對女性的侮辱[15]。「Chick」被用來貶低女性,將她們描繪成需要男性保護的幼稚、柔弱和輕浮的生物[15]。「Chick」與「chick flick」的聯繫導致許多女性和女性主義者對其產生了即時的負面反應[15]。
Chick flick 帶有許多負面的刻板印象,女性通常被描繪成笨拙、活潑、頭腦簡單等。當一部電影被冠以「chick flick」的頭銜時,對於許多人來說,削弱了電影的可信度,本質上是說這部電影俗氣、可預見且情節不佳[16]。這種標籤特別體現在圍繞女性主題的電影上,往往強化了女性主題的電影不應該被認真對待的觀念[16]。對這一類型的批評大多集中在對某些興趣(本例中則是電影)進行性別化分類的負面影響。在《chick flick 悖論:貶義?女性主義?還是兩者兼而有之?》(The Chick Flick Paradox: Derogatory? Feminist? or Both?)一書的作者娜塔莉亞·湯普森(Natalia Thompson)認為,chick flick 是「試圖將整個性別的興趣歸為一種類型」[17]。
許多評論家認為,不必要的性別化會對不同的社會群體產生負面影響[18]。俄羅斯社會科學家娜塔莉亞·里馬舍夫斯卡婭(Natal'ia Rimashevskaia)的研究表明,媒體進一步加劇的性別刻板印象可能導致對女性的歧視,並限制她們的「人類和智力潛力」[19]。對這一術語的更多批評來自於 chick flick 類型電影的實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如何影響社會對女性的看法。有些人認為,chick flick 是微暴力,指的是基於「種族、性別、年齡和能力」貶低他人的行為或交流[20]。
電影評論家對大多數 chick flick 中常見的內容提出了異議。儘管這些細分子類別代表不同的情節線,但它們都共享幾個共同特徵[10]。許多 chick flick 具有影評家希拉蕊·拉德納(Hilary Radner)就雞仔文學所描述的「諷刺、自嘲的語氣」,她認為這是這一類型的定義性特徵之一,許多人覺得與其他類型相比,它缺乏實質內容[10]。她指出,這些電影遵循「一套敘事模式」,在不同電影中反覆出現。拉德納還表示,這一類型極其異性戀本位且「白人化」嚴重[10]。類型的這些共同特徵常常會引來少數群體和社會正義活動家的批評[10]。這在電影中通過對角色類型化(即總讓演員演同一類型的角色)的傾向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像瑞絲·薇斯朋、卡麥蓉·狄亞、塞斯·羅根和山姆·克萊弗林這樣的演員常常被歸類為「白人化」電影。對這一類型的更多批評認為,chick flick 迎合了每個女性的「父權制無意識」。拉德納進一步表示,這「構成了一種非常有吸引力——因此經常被利用——的女性身份版本。」[21]
有些人反對對 chick flick 的批評。研究者莎拉-梅·當(Sarah-Mai Dang)承認這些電影可以被批評為對女權主義成就的威脅性反撲;然而,她認為這些電影可以因其對女性自由的表現而受到讚揚[22]。當進一步聲稱,這些電影為女性聲音在 chick flick 等當代作品中的存在或表達提供了空間[22]。
類型的多樣性
Chick flick 通常也被歸類為浪漫喜劇類型。這種歸類限制了哪些可以或不可以被視為 chick flick,許多人認為,一部電影要被認為是 chick flick,必須帶有浪漫和喜劇元素。在浪漫喜劇與 chick flick 的宣傳方式上存在關鍵區別。浪漫喜劇通常以男性觀眾為目標進行製作/宣傳。然而,chick flick 是「旨在特別吸引女性觀眾的影片。」[23]
最近,女性們開始質疑為什麼浪漫是唯一針對女性行銷的內容,而實際上還有許多其他主題、話題和問題與女性相關?由於沒有「dude-flick」(小夥電影)類別,許多人開始質疑是否有必要將電影類型與女性聯繫起來,然後讓她們為喜歡這類電影感到內疚[16]。另一些人則認為,chick flick 是「女性文化爆炸」的延續,反映並推動了女性在流行文化中的新的可見性。相反,chick flick 被歸類為女性文化的產物,且是有意面向女性觀眾的決策,這意味著女性在當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不斷增加[15]。
Chick flick 中典型的「墜入愛河」的敘事方式現已被改造,並且在 chick flick 中增加女性代表性方面出現了上升趨勢。專注於職業生活、拒絕傳統美標準以及包含女性主義主題的女性角色在近年來的 chick flick 中越來越多地出現[15]。還有一些 chick flick 試圖探討女性必須面對的諸多選擇,例如是否可以「兼得」,以及在《BJ單身日記》(2001年)、《麻雀變公主》(2001年)和《偷穿高跟鞋》(2005年)等電影中展示的美的標準的不同影響[15]。
在 chick flick 中幾乎沒有強調包括少數族裔/種族群體的個體。如果某個少數族裔/種族群體的個體被選為主角,他們的合作演員通常不會是少數族裔。在電影《全民情聖》中,威爾·史密斯擔任男主角,而伊娃·曼德絲(拉丁裔)擔任女主角,這是一個有意的決定。沒有選擇黑人或白人女性擔任這一角色,因為威爾·史密斯認為,一對黑人夫婦會讓全球觀眾感到不安,而一對黑人男主角和白人女主角的跨種族情侶則會冒犯美國觀眾[24]。選擇伊娃·曼德絲被視為一種解決方案,因為在美國,拉丁裔女主角與黑人男主角的搭配並不被認為是禁忌。在許多不同的 chick flick 中都可以看到這種類型的選角,例如《升等之旅》(2024年)中有拉丁裔女主角和英國男主角。這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關於種族主義和少數族裔在電影業中包容性的問題,在展示少數族裔人物和 LGBTQ+ 關係方面還有很多進展需要取得[25]。
Remove ads
示例
以下電影被一些評論家認為是 chick flick:
- 仙履奇緣(1950年)
- 第凡內早餐(1961年)[26][27]
- 愛情故事(1970年)[27]
- 往日情懷(1973年)[28]
- 火爆浪子(1978年)[29]
- 軍官與紳士(1982年)[30][31]
- 青春熱舞(1983年)
- 親密關係(1983年)[32]
- 少女十五十六時(1984年)[26][27]
- 熱舞17(1987年)[26][27]
- 情比姊妹深(1988年)[32][33]
- 鋼木蘭(1989年)[26][32]
- 當哈利碰上莎莉(1989年)[26][34][27]
- 麻雀變鳳凰(1990年)[33]
- 第六感生死戀(1990年)[35]
- 保鏢(1992年)[36]
- 西雅圖夜未眠(1993年)[27]
- 愛你情深(1995年)[37]
- 等待夢醒時分(1995年)[38]
- 獨領風騷(1995年)
- 二見鍾情(1995年)
- 漫步在雲端(1995年)
- 大老婆俱樂部(1996年)[39]
- 新娘不是我(1997年)[34]
- 鐵達尼號(1997年)[40]
- 當老牛碰上嫩草(1998年)[41]
- 親情無價(1998年)[32][41]
- 超異能快感(1998年)[42]
- 電子情書(1998年)[43]
- 對面惡女看過來(1999年)[26][27]
- Kiss情人(1999年)[41]
- 觸電之旅(1999年)
- 新娘百分百(1999年)
- 一吻定江山(1999年)
- 女孩第一名(2000年)[41][43]
- BJ單身日記(2001年)[44]
- 金法尤物(2001年)[43]
- 麻雀變公主(2001年)[40]
- 愛上新郎(2001年)
- 鬼狗母女(2001年)
- 碧海嬌娃(2002年)
- 女傭變鳳凰(2002年)
- 絕配冤家(2003年)
- 新婚告急(2003年)
- 三十姑娘一朵花(2004年)
- 辣妹過招(2004年)[45][29]
- 徹夜狂歡(2004年)
- 手札情緣(2004年)[26][40][27][43][46]
- 灰姑娘的玻璃手機(2004年)[47]
- 牛仔褲的夏天(2005年)[26][43]
- 人魚公主的愛情魔法(2006年)
- 穿著Prada的惡魔(2006年)[34][40]
- 跳越時空的情書(2006年)[34][40]
- 髮膠明星夢(2007年)
- 曼哈頓奇緣(2007年)[40]
- 愛情三選一(2008年)
- 27件禮服的秘密(2008年)[34]
- 慾望城市(2008年)[26][48][40]
- 暮光之城:無懼的愛(2008年)[26][48][40]
- 新娘大作戰(2009年)
- 愛情限時簽(2009年)[49][50]
-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2009年)
-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2009年)
- 愛情限時簽(2009年)
- 命中注定多個你(2010年)
- 情人節快樂(2010年)
- 伴娘我最大(2011年)[29]
- 結婚友沒友(2011年)
- 飯飯之交(2011年)
- FWB好友萬萬睡(2011年)
-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2015年)[51]
- 女孩我最高(2019年)[26][34]
Remove ads
另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