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瀨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瀨川(日語:小瀬川/おぜがわ)是流經廣島縣與山口縣邊界附近的一級河流的主流。
名稱
小瀨川自古以來就是安藝國(廣島縣)和周防國(山口縣)的國界,雖然根據《河川法》,它的正式名稱是「小瀨川」,但在廣島一側則被稱為「木野川」。[1]
古時在山陽道(西國街道)的渡河處,曾有一條渡輪往返於廣島一側的木野村(現大竹市木野)和山口一側的小瀨村(現山口縣岩國市小瀨)之間。[1][2]這條渡輪在安藝國一側被稱為「木野川渡口」,在周防國一側被稱為「小瀨川渡口」。[2]
1859年安政大獄期間,吉田松陰被押送到江戶並在這裡寫了一首俳句。[3]
越過小瀨川,越過永不回頭的藩籬,回到夢的路途。 ——吉田松陰
1893年東京地學協會出版的《地學雜誌》第5卷第3號記載:「小瀨川上游稱為木野川」。[4]
1968年,隨著《河川法》的頒布,小瀨川被指定為一級河流(受國家管轄),並被命名為「小瀨川」。據大竹市歷史研究會研究,「小瀨川」這一名稱當時可能是根據「以面向河口的右岸地點命名河流的原則」而採用的。
1982年由《中國新聞》出版的《廣島縣大百科事典》指出,「小瀨川」的名稱已在廣島縣內確立,而「木野川」的名稱「現在很少使用」。[5]
Remove ads
小賴川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安藝國和周防國的國界,並有記錄顯示,它在734年被指定為國界。[6]1600年關原之戰後,控制著包括安藝和周防在內的中國地區的毛利氏的領土被分割,這條河成為了安藝國廣島藩(福島氏)和周防國長州藩(毛利氏)的邊界,被稱為「國分之川」。由於洪水泛濫,這條河經常改道,從1611年起,兩藩之間經常發生邊界爭端。[6][2]
根據《國郡志下調郡辻書出帳》記載,這條河也被稱為「大川」或「御境川」。[6]
古時,它被稱為「大竹川」。[1]在《續日本紀》中,734年9月16日的章節內記載著「大竹河」被定為安芸國和周防國的邊界。[2][6]
九月(省略)狗年。設立。安芸。周防國與大竹川大竹川合二為一,成為兩國的邊界。 ——《續日本紀》第11卷[7]
慶長年間(1596-1615年)的《嚴國沿革志》記載表明,大竹川入海口的河道與現代不同,沿著山麓流淌。文獻還指出,如今被小瀨川隔開的廣島縣大竹市與山口縣玖珂郡和木町曾是陸地相連的。[2]鎌倉時代1277年的《佐伯助廣處分書》中,廣島縣大竹村被稱為「大瀧」,也被寫作「大滝」。[6]同時,山口和木町在1588年的土地測量簿中被記載為「周防大竹」和「周防大滝」,[6]享保時代(1716-1736年)的《享保增補村記》也將其列為「大滝村」。[6] 1371年,室町時代初期,今川貞世以九州探題的身份前往九州,途經此地。在貞世的多部遊記中,這條河被稱為安藝國與周防國的界河,他稱之為「大谷」或「大滝川」。[6]
其名曰大谷,河岸高聳,山巒起伏,河流奔騰而出。 ——今川了俊,《亡者之路》
大滝川是安藝國與周防國之間的河流。 ——今川了俊,《鹿苑院殿厳島詣記》,1389年3月11日
Remove ads
流域
小瀨川發源於廣島縣廿日市市的飯山,該山脈包括鬼城山(海拔1,031米)和羅漢山(海拔1,109米)。自飯山沿廣島縣和山口縣邊界向南流淌。在彌榮水壩處向東流入廣島灣(瀨戶內海)。[2]
小瀨川流域面積340平方公里,主幹河道長59公里。[2]其幹流及其主要支流玖島川構成Y形河道,支流呈樹枝狀。[2]下方列出了沿幹流及其主要支流的市町村,從上游開始依次列出。[2]
河流名 | 長度 | 流域面積 | 流域內的市町村 | |||
小瀨川 | 59km | 340km2 | 廣島縣廿日市市、山口縣岩國市、廣島縣大竹市、山口縣玖珂郡和木町 | |||
中道川 | 廿日市市 | |||||
七瀨川 | 6.5km | 33km2 | 廿日市市 | |||
大蟲川 | 6.3km | 10.8km2 | 廿日市市 | |||
林川 | 1.5km | 12km2 | 廿日市市 | |||
百合野川 | 1.65km | 廿日市市 | ||||
小原川 | 0.11km | 6.2km2 | 廿日市市 | |||
市野川 | 2.6km | 9.7km2 | 廿日市市・岩國市 | |||
玖島川 | 24.7km | 111.2km2 | 大竹市・廿日市市 | |||
中山川 | 2.5km | 3.8km2 | 廿日市市 | |||
氏森川 | 0.8km | 6.2km2 | 廿日市市 | |||
前飯谷川 | 1.2km | 5.5km2 | 大竹市 | |||
長谷川 | 8km | 大竹市 | ||||
日宛川 | 0.72km | 岩國市 | ||||
佐坂川 | 2.12km | 岩國市 | ||||
瀨戶內川 | 0.645km | 岩國市 | ||||
岸根川 | 1.37km | 岩國市 | ||||
百合谷川 | 1.15km | 岩國市 | ||||
笹谷川 | 2.05km | 岩國市 | ||||
谷川 | 3.1km | 岩國市 | ||||
目洗川 | 和木町 | |||||
關浜川 | 2.2km | 和木町 | ||||
萩原川 | 1.15km | 和木町 | ||||
瀨田川 | 3.34km | 和木町 | ||||
西谷川 | 0.35km | 和木町 | ||||
坂根川 | 0.5km | 和木町 | ||||
駒迫川 | 0.45km | 和木町 |
Remove ads
其源頭位於鬼城山和飯山水壩(飯山水庫)附近。[8][1]從那裡向西南流動,在飯山與國道186號匯合,然後沿道路向南轉向。在飯山,支流中道川從右岸與其匯合,然後轉向東南。流經羅漢峽在栗栖左岸,大蟲川與其匯合,然後轉向南,然後在淺原轉向西。然後與布野川匯合,跨越縣界,最後流入小瀨川水壩(真珠湖)。河流在源頭附近水流較為平緩,但之後水流逐漸陡峭,流經群山和山谷。[2]


從小瀨川水壩出發,沿國道186號向南流淌,流入廣島縣大竹市栗谷町左岸。繼續向南,直至在大竹市栗谷町橫尾與玖島川匯合。之後向南流淌,進入彌榮峽。之後又向南流淌,流入彌榮水壩(彌榮湖)。之後,在彌榮湖內轉向東行。部分河床坡度比上游陡峭,當幾乎平行流動的小瀨川與玖島川匯合時,河水深深地侵蝕著河床,形成了獨特的景觀。[2]

小賴川蜿蜒東流,在左岸大竹市的房鹿和右岸岩國市的小瀨急轉向西南。右岸進入山口縣玖珂郡和木町的關浜後,河水向東流去,形成河口,流入廣島灣。隨著河床坡度變緩,河流蜿蜒曲折,河口形成了小型三角洲,自江戶時代以來,由於圍墾和土地復墾,河口不斷擴大。[2]
自然
這裡的氣候屬於瀨戶內海式氣候。然而,由於南部豐後水道暖濕流帶來的降雨,以及來自西北部日本海的季風帶來的降雪,這裡被認為是中國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2]此外,梅雨季節和颱風也帶來了降雨。[2]上游年降水量約為1900毫米,下游年降水量約為1600毫米。[2]
就水域類型而言,該河流從源頭下游至前渕橋為AA型,從前渕橋至中市位堰為A型,從中市位堰至河口為B型。該河流符合環境標準。[9]小瀨川水庫水域類型為A類,全湖氮磷污染等級為II類;彌榮水庫水域類型為AA類,全湖氮磷污染等級為II類。兩座水庫的化學需氧量(COD)濃度均高達75%,總氮和總磷濃度也較高,且多年未達環境標準。[9]
彌榮峽將流域的地質類型大致一分為二。北部(上游)由白堊紀的廣島花崗岩構成,而南部(下游)則由古生代中生代到侏羅紀的以板岩為主的玖珂層群構成。流域約60%的面積由花崗岩構成。河口處的平原為沖積層。[2]
流域的地形由三層組成:最上層的冠山山脈、中層的佐伯山脈和最下層的瀨戶內海沿岸。[2]河流從每一層流下時,都會形成山谷,形成蜿蜒的河道。另一個地形特徵是,小瀨川的上游和中游最初匯入錦川,而小瀨川的下游則因河流之爭而形成了現在的河道。
小瀨川的上中游曾向西流經現彌榮水壩西側支流佐坂川的河谷,進入錦川水系支流涉前川的河谷,再從同水系的小鄉川河谷匯入錦川。後來,小瀨川下游的向源侵蝕到達了現在的彌榮水壩附近,河流占據了小瀨川的上游和中游。進一步的源頭侵蝕導致笹佐坂川向東流動,匯入現今的小瀨川。占領的面積約為300平方公里。山口縣岩國市美和町涉前風隙是原流域的殘餘,谷中分水嶺就位於此處。[10]
從小瀨川下游右岸的岩國市小瀨到右岸的和木町,原本向東流動的河水突然轉向西南,然後再次向東流動。這股向西南的河水與大竹斷層重合。[11]錦川、舊山陽道(西國街道)、山陽新幹線和山陽自動車道的部分路段也沿著該斷層流動。[11]
過了兩國橋,上游變成了山區河流,而下游變成了城市河流。[2]整個區域的河床主要由石頭、礫石和沙子組成。[9]隨著時間的推移,河床似乎沒有顯著變化。河床的垂直和橫截面隨時間的變化表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河床一直保持穩定。從未發生因泥沙而導致河口關閉的情況。[2]

Remove ads
小瀨川流域隨處可見香魚的蹤跡,產卵地也散布各地。[2][9]然而,由於彌榮水壩和渡瀨水壩沒有魚道,[9]香魚大多只在上游棲息。皐月鱒也棲息在上游。[2][9]彼氏冰蝦虎魚的產卵地位於河口,周邊地區也有彼氏冰蝦虎魚捕撈活動。[13]
流域96%的面積為山區。流域內的植被幾乎完全是天然林。自然植被包括海拔800至1100米的犬山毛櫸林,以及羅漢峽附近陡坡上的日本金松林。[2]
鳥類包括冠魚狗和翠鳥。喜居山澗的褐河烏也在下游被發現。蒼鷺、鷸和鴴類鳥將河口的灘涂作為覓食和休息區。[2]
珍稀野生動物包括日本大鯢和雙花木。在上游,可以看到象徵富饒山區的亞洲黑熊、鷹鵰等動物,還有二級支流七瀨川的「羅漢溪植被」和「萬谷溪植被」等珍貴植被。[2]
另一方面,人們還發現了根據《外來入侵物種法》被指定為特定入侵物種的劍葉金雞菊和粉綠狐尾藻,並在彌榮水壩和中市堰發現了藍鰓太陽魚和大口黑鱸。[14]
川真珠貝曾棲息於彌榮峽谷上游的釜渕盆地。這裡當時該物種世界上最南端的棲息地,並於1942年被指定為廣島縣的天然紀念物。[12][15]然而,該物種在1951年因颱風露絲造成的泥石流而遭受重創,隨後由於小瀨川大壩和渡瀨大壩的建設導致河流流域環境變化,被認為已經滅絕。[15]
流域包括三倉岳縣立自然公園(廣島)、萬谷溪縣立自然環境保護區(廣島)、萬谷溪鳥獸保護區(廣島)、大峰山鳥獸保護區(廣島)、三倉岳鳥獸保護區(廣島)、羅漢山鳥獸保護區(山口)和彌榮鳥獸保護區(山口)。[2]
-
彌榮峽
-
蛇喰磐
-
萬谷溪吹雪瀑布
由於交通便利,小瀨川流域在春秋兩季的旅遊旺季遊客絡繹不絕。河流沿岸修建了公園和親水設施,使用它們的人數也日益增多。[16]大竹市一側有在河中放「漂流娃娃」的傳統。[17]
歷史
直到近代,農業一直是小瀨川流域的主要產業,而河水是其重要的資源。
小瀨川流域多山,可耕地有限,水量充沛且平均,中游的山代(山口縣岩國市美和町)盛產楮樹和結香紙,繁榮了和紙的生產。[18]和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當時廣島藩和長州藩(岩國藩)鼓勵並控制著和紙的壟斷,並以「小方紙」的名義將紙張販往大阪。[19]廢藩置縣後,造紙商數量迅速增加,在鼎盛時期(約1921年),大竹地區有超過1000家和紙生產商。[18][19]隨著以批發為基礎的家庭手工業的發展,從而帶動了製造業的發展,並一直延續到如今的下游造紙和紙漿製造公司。另一方面由於經濟衰退、機械化以及廉價進口原材料的引入,手工和紙逐漸衰落。[20]
另外,山口縣一側有舊日本帝國陸軍的煉油廠和研究設施,廣島縣一側有海兵團和海軍潛水學校等舊海軍設施,河水為這些設施提供了支持。[2][21]小瀨川流域的現代自來水廠最初是為日本海軍建造的(大竹海兵團)。戰後,這些自來水廠被改為民用,地方政府積極吸引工廠,最終形成了日本第一個綜合石油聯合體——岩國大竹石油聯合體。[21]
小瀨川於734年成為國境。根據1939年的《嚴國沿革志》,在近代之前,小瀨川沿著現在的大竹市北部丘陵地帶流動,其河口比現在更靠北。大竹和現在的和木曾是相連的。這裡曾是一個被稱為大瀧村(或大竹村)的村莊。後來,反覆的洪水改變了河道,形成了現在的河口,大瀧村被這條河一分為二,分為安藝國的大竹村和周防國的和氣村。因此,大竹和和木關係密切,直到近代才被視為國境。在安土桃山時代,兩者都處於毛利氏的統治之下。
關原之戰戰敗後,毛利氏淪為豐後和長州兩國的藩屬。原先由毛利氏統治的安藝地區先後被割讓給福島氏和淺野氏,從而明確地將周防和安藝分割開來。從那時起,小瀨川就成了「分國之河」,兩國之間經常因利益衝突而爆發衝突。其中最頻繁、最主要的爭端是邊界爭端,其原因如下:
- 小瀨川河口擁有小瀨河流域最多的耕地,擁有廣闊的灘涂和岩石海岸。
- 大竹村和脅村此前關係密切,大部分土地由兩村共享。
- 當時,小瀨川河口的三角洲有數條河道,地形隨著每次洪水而變化。
根據安藝文獻記載,江戶時代發生了21次邊界爭端。據《岩國柳井圖史》記載,有超過30起爭端記錄在案。這些衝突的起因多種多樣,包括1655年和1752年的與三野地騷亂,起因包括河流改道、浮木和貝類採集等問題。[22]衝突有時會升級為鬥毆,1752年的與三野地騷亂導致脅村有人死亡。在這些衝突期間,出於政治考慮,兩藩沒有從小瀨川主河段取水用於農業,而是依靠支流供水。[23][24]
1801年,安藝藩與長州藩達成和解,並於1802年開鑿界渠(即現在的河道),以運河中心為界。從那時起,農業用水就從小瀨川幹流引來。隨後,兩藩開始填海造地,使河口進一步向海中移動。這形成了河口河堤的現狀。
江戶時代末期的第二次長州之戰中,此處的戰鬥引發了藝州口之戰。[25]
近代,小瀨川兩岸分別由廣島縣和山口縣管轄。該地區曾遭受枕崎颱風、基齊亞颱風和露絲颱風的嚴重破壞。[19]此外,小瀨川河口地區還建立了工業園區,吸引了眾多工廠。然而,需要小瀨川供水的企業所需水量遠超該河枯水期的供水量,導致廣島縣和山口縣在水資源分配問題上產生分歧。[2][19]此事由建設大臣仲裁,兩縣之間的用水分配最終於1958年確定。此外,由兩縣共同委託建設省修建的小瀨川水壩是一座集防洪和水利用為一體的多功能水壩,於1964年竣工。[26]該大壩由兩縣共同管理,是日本唯一由多個縣共同管理的大壩。1968年,它被指定為一級河流,距河口10.7公里的河段由國家(建設省)直接管理。
位於小瀨川河口的和木町曾與岩國市就合併事宜進行過談判。拒絕合併的原因是和木町是一個製造業城鎮,擁有穩定的企業稅收。此外,雖然它作為更廣泛的居住區被納入岩國市,但其日常生活區域,例如購物和交通,與隔著小瀨川的大竹市密切相關。[27]
開發
有記錄以來最古老的洪水是1482年6月的一場大洪水,載於《日本文化史年表》。[2]在小瀨川左岸的大竹市木野町,相傳廣島藩第一代藩主福島正則在西國街道渡口附近修建了一座堤壩(福島防洪堤)。《大竹市志》記載:「它建於1624年,用於軍事用途,並於1723年進行了修復。」大竹市木野一丁目至今仍保留著一座石砌堤壩。
在藩政時代,長州藩(岩國藩)和廣島藩分別在河口進行了填海造地工程,並在那裡修建了堤壩(用於土地開發,而非防洪)。有記錄顯示,這些堤壩在暴風雨中潰壩,尤其是在17世紀。這被認為是由於當時土木工程技術欠發達,導致堤壩屢屢潰壩,人們試圖修復,但耗時過長,最終未能完工。[2]
廢藩置縣後,兩省變為山口縣和廣島縣,兩縣將河流大致分為兩半,分別實施了現代化的防洪工程。然而,由於(舊)河川法頒布前各縣預算有限,這些工程只是部分實施,許多堤防工程都是由私人進行的。雖然與前期相比,洪災損失有所減少,但對大型颱風卻無效。1868年至1945年間,發生了20多次重大洪水和風暴,而應對措施僅限於修復工作,並未採取任何根本性解決方案。此外,過度砍伐導致河流流域的森林遭到破壞。這使得環境容易發生災害。[19]
1945年,枕崎颱風給小瀨川造成了嚴重破壞,但由於太平洋戰爭後的混亂,恢復緩慢。1951年的颱風露絲又造成了進一步的破壞。為此,山口縣和廣島縣開始了全面的修復工作。兩縣還委託建設省修建小瀨川大壩,該壩於1964年6月竣工。小瀨川大壩至今仍由兩縣共同管理。
現行的《河川法》於1964年頒布,小瀨川於1968年被指定為一級河流,河口以下10.7公里的河段由國家(建設省)直接管理。1969年,建設省制定了《小瀨川水系建設總體規劃》,為彌榮大壩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2005年第14號颱風來襲期間,流域內的羅漢山雨量觀測站記錄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日降雨量,給上游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然而,彌榮水壩下游的防洪措施有效,損失極小。[2]
直至近代,水的主要用途是農業和造紙。然而,在近代早期,由於廣島藩和長州藩之間的邊界爭端,主流水流並未全面取水。取水始於定國之後。天保年間,在下游修建了中市堰,用於農業取水。這座堰至今仍在使用,儘管它已被改造。[14]
從近代至今的快速工業化導致工業用水量增加,隨之而來的人口增長又導致飲用水等市政用水量增加。此前,取水限制大約每五年實施一次(在乾旱期間),但自彌榮大壩建成以來,除1994年外,從未實施過。
目前,取水量最大的用途是發電,流域內有6座發電廠,流域外有1座發電廠,發電量高達30,000千瓦。工業用水供應給大竹和和木的沿海工業區。飲用水供應給廣島縣一側的大竹市、廿日市市和佐伯區,以及山口縣一側的由宇町、柳井市、周防大島町、上關町、田布施町和平生町,作為廣域供水。
-
小瀨川大壩
-
彌榮大壩
交通
江河運輸曾經繁榮一時,從河口到牧尾浜(現彌榮水壩所在地),將木材、柴火、木炭、紙張等產品運往海岸。大正時代,河床被開鑿至笹谷(現彌榮水壩湖),使得船只能夠運輸到中游。然而,隨著道路網絡的發展和陸路運輸的興起,船隻運輸逐漸消失。[2]
西國街道位於下游,但人們使用船隻過河(義防渡口所在地)。1880年西國街道被指定為國道後,它開始向海岸靠攏。據信,西國街道時代的渡輪服務隨著1921年兩國橋的建成而終止。
此外,在江戶時代末期第二次長州征戰時,大和橋附近的下游有一座土橋。[25]

近代,包括國道2號、山陽自動車道、山陽本線和山陽新幹線在內的主要交通網絡都集中在下游地區。[2]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