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田溪墓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田溪墓群或稱小田溪巴王墓群、小田溪巴人墓群、小田溪戰國墓群,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涪陵區白濤鎮陳家嘴村小田溪[註1]的一處墓葬群,地處烏江西岸一小山坡上。該墓群自1972年首次發掘以來,已經發現了多座具有顯著巴文化特徵的高規格墓葬,主要屬戰國時期,因此小田溪被認為是戰國時期巴國王陵區。小田溪墓群,狹義上僅僅指小田溪西岸的墓葬,廣義上也包括小田溪東岸的陳家嘴遺址及墓葬。小田溪墓群部分屬三峽工程淹沒區。
小田溪墓群中既有墓室長8米、寬6米的大型墓葬,也有長僅2米餘、寬僅0.7米的小墓,墓主包括了巴人的高級貴族和一般士兵兩類。[參1]
1991年4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參2]。1997年,重慶市直轄,川渝分治,小田溪所在的涪陵屬重慶。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參3]。
Remove ads
大事件


墓群最初的發現是在1972年4月,在當時的四川省涪陵地區涪陵縣,有鄉民在小田溪取土時發現了一些青銅器。[註2]同年10月下旬,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和重慶市博物館等單位對古墓群中的三座,即1至3號墓進行發掘、清理,出土兵器54件,生活用具41件,生產工具8件,樂器37件,其他文物52件,共192件[註3],其中就有最著名的14件套的錯金銅編鐘、錯銀銅壺、「廿六年」銘文戈等。雖然發掘者在後來的發掘簡報中對出土的銅器給予了高度評價,但並未隨後就開展進一步發掘。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燒磚取土場對4至7號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1983年,由於被盜,又對8號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1991年,四川省政府將小田溪墓群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參1]
1993年,小田溪墓群又一次發生盜墓案件,考古工作者又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其中包括一把劍身上有鍍鉻痕跡的青銅巴式柳葉劍[註4]。
1997年,小田溪墓群被列入了三峽庫區文物搶救工程項目名單。
2002年9月至12月,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對小田溪墓群進行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在以前發掘的1至9號墓周圍陸續發現了13座墓葬,發現並發掘戰國墓葬10座,漢代墓葬1座,共出土文物近400件。此次發掘的戰國墓葬規模較大,隨葬品等級較高,包括罕見的玉具劍、鳥形尊等,當屬巴國貴族所有。[參6]位於周家下院東側的一塊水田內的12號墓是此次及之前發掘的墓葬中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先後出土了銅器、兵器、陶器等文物130多件,並在墓室中部的槨室內發現了墓主人遺骸,在棺內外各發現一具殉葬的骨架。
Remove ads
發掘意義
小田溪墓群出土的銅器上多虎紐、手心紋、花蒂紋等,具有明顯的巴文化特徵。從其「王」字圖語銘文、錯金銅編鐘等器物判斷,當為巴國王室墓葬,這與《華陽國志·巴志》中「巴國先王陵墓多在枳」,即巴國王陵多位於涪陵的記載相一致,因此,對小田溪墓群的發掘也證實了史書的這一記載。墓群中大量文物的出土為研究巴人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旅遊開發
由於沒有留在地面的遺址遺蹟,考古發掘出的陶器、玉器、青銅器等文物都存放於各博物館,截至2013年,小田溪墓群所在的山坡上,除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91年立的「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小田溪墓群」石碑,並無其他顯現遺址的標誌。[參7]
注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